青春实践行 | 山东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火热进行中(十三)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18

山东理工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后,各学院积极响应、联动协作,依托多样化实践载体推动活动落地见效,让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锤炼意志、增长本领。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街巷,从实验室到文化阵地,一支支实践队伍扎根基层一线,以青春之力践行责任担当,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初心,在奉献中收获成长,让青春之花在实践沃土中绚丽绽放。

“法治未来”青年实践团

为深化青年学子对社区治理与法治建设的认知,践行社会责任,7月30日,法学院“法治未来”青年实践团走进淄博市周村区朝阳社区和张店区黄金苑社区,开展参观社区工作学院、反诈宣讲活动。以实地探访与知识传递,助力基层治理与反诈宣传。

上午,实践团成员在朝阳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社区工作学院。工作人员讲解社区治理1.0到3.0版本的升级,从简单管理到智能化、精细化治理,展现社区治理创新成果。成员们了解了社区党建活动,透过照片和记录,感受到社区党员的热情与奉献。工作人员还带领成员们参观了社区城市书房,这里既是居民阅读学习场所,也是社区文化重要载体。

下午,实践团转至黄金苑社区开展反诈宣讲。活动开场,实践团成员杨铭昊通过演示视频展示真实诈骗案例,让成员和在场老人们直观感受诈骗危害性,敲响防范警钟。随后,他结合案例,拆解诈骗套路,从诱骗到行骗全流程解析。揭露“免费领鸡蛋”“绝版纪念币高价回购”“关怀型诈骗”“AI换脸诈骗”等手段。通过清晰揭露各类骗局,让老年居民加深对诈骗的认知。

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既深入了解了社区治理与法治建设,也向社区居民传递了反诈知识,助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反诈意识。

“赴陇援西”实践团

7月18日上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陇援西”实践团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羚城青年之家成功组织“方块的奥秘,汉字魅力之旅”主题教育课。本次活动由团队成员朱珉均担任主讲,卢万丛、孙晓萌协助开展,旨在帮助藏区青少年了解汉字演变历程,感受其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融。

课程以一段生动展现汉字发展史的短片开始,以“日”“月”等字的甲骨文形态到现代楷书的对比切入,实践团成员系统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主要字体的演变脉络,辅以清晰的实物图片,直观展示不同字体的特点。

朱珉均系统讲解了文字产生的背景和最初的象形形式,并引入了传统的汉语造字法“六书”,重点阐述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完整演变过程,清晰对比了各阶段字体的显著特点,特别强调了“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意义。通过分析结构演变图表、讲述相关趣味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结构规律及其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此次主题教育课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暑期文化生活,更在寓教于乐中筑牢了文化认同之基。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挖汉字文化资源,设计更多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教育活动,让古老的汉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

硅小蒜科技助农团

为顺应国家生态保护潮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厚植民生福祉根基,7月17日,生命与医药学院硅小蒜科技助农团前往淄博市高青县蓑衣樊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发展与村民生活。此次实地调研旨在了解蓑衣樊村文旅产业链发展以及生态资源应用,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通过走访调研,助农团得知,蓑衣樊村北临黄河,南临大芦湖,三面环水,湿地面积万余亩,是典型黄河湿地风貌。当地政企民三方联动,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成湿地生态保护区,同时正着手更新湿地公园设施,深耕文旅产业以助推乡村发展。助农团深入走访调研中发现,蓑衣樊村为有名的湿地水乡,水产资源丰富,除基本农作物种植外,人们大多发展生态渔业、特色水产养殖等产业,养殖的黄河鲤鱼、翘嘴鱼等肉食鲜美,深受人们青睐。同时,村里不仅施行稻蟹共养等种养模式,还推动“鱼旅融合”,开展渔家乐、钓鱼场等活动,以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多方努力,蓑衣樊村从“靠水吃水”的单一发展路径,已经逐渐发展为“生态护水、产业活水、民生享水”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格局。

如今,蓑衣樊村不仅是生态旅游的热门打卡地,更是国家乡村振兴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见证着生态、旅游与民生协同共进的美好发展局面,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此次对于蓑衣樊村的调研,更将有助于硅小蒜团队基于生态保护视角下,探索有机结合非遗文化与文旅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后续乡村振兴伟业提供新思路。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