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探针照亮舌尖安全路:大学生创新实践破解肉类腐败检测难题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06

八月流火,淄博石村便民市场升腾着热浪。肉摊前,山东理工大学荧侦探实践团的队员们衣襟浸湿却目光如炬。您看这块肉,表面发黏,指压留痕,便是变质的先兆。从业二十年的肉店师傅指尖轻捻肉块,向围在案前的青年学子传授经验。这堂特殊的市井课堂,拉开了大学生探寻舌尖安全密码的实践序幕。85日,这支由生命与医药学院的学子组成的队伍,在月的热浪中穿梭于淄博多个农贸市场。他们俯身肉案观察肌理,倾听主妇诉说储存困扰,用科学视角审视市井智慧。调研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正酝酿着一场关乎千家万户餐桌安全的科技变革。

市井智慧:舌尖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石村便民市场的水磨石地面上,摊主大的猪肉铺成了露天讲堂。拎起半扇肋排对着晨光:新鲜肉透着润泽的粉,像初春的桃花瓣。旁边买菜的阿姨自然地伸手按压肉块,指尖在肌理上留下浅痕又迅速回弹——这习以为常的动作被实践团队员们速记下来。当一位老人凑近肉块反复嗅闻,队员轻声询问缘由。找那丝若有似无的酸气,老人眯起眼睛,像隔夜茶水混着铁锈的味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村便民市场的集体合照。  闫伟鑫供图

团队成员站在肉摊前,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摊主们请教。摊主们热情分享了代代相传的感官判断法:观察肉色是否发暗或异样、闻闻是否有酸败或腐臭味、按压感知肉质的弹性和湿度变化。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同时也不忘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了解他们如何通过触摸、查看包装日期等辅助手段来选购安全肉类。

图为团队成员与肉摊老板交流肉品鉴别技巧。  杨晨供图

深入社区:在炊烟里捕捉安全盲区

带着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走进社区。他们与居民面对面交流,重点了解两个问题:大家是否曾遭遇过买到变质肉的经历?日常生活中,家庭鉴别和储存肉类有哪些习惯和方法?这些访谈旨在系统梳理居民身边可能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点。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社区居民肉品腐败相关问题。  闫伟鑫供图

孙子爱吃排骨,存半年不算久吧?这是实践团成员在钱裕园小区里调研时一位七旬老人所问,她的困惑在多次家庭访谈中反复回响。根据实践团的问卷调查显示:79%家庭依赖冷冻长期储肉,却不知冷冻超三月即营养流失误食变质肉的问题多出在储存环节——有人将鲜肉冷冻三月仍烹煮食用,有人误以为冷藏可无限期保鲜。

核心发现:经验丰富,标准待统一

这次调研,我们收获很大,但触动更深。” 团队成员表示,无论是摊主还是居民,目前判断肉品腐败主要依赖看、闻、摸的经验法,缺乏统一、客观、便捷的科学标准。现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虽精准,但设备庞大、耗时长,难以普及到日常消费场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想用所学做点实事!” 直面这一痛点,荧侦探团队决心利用专业所长,寻找创新解决方案。他们计划以肉品腐败过程中的粘度变化为关键指标,结合前沿的荧光探针技术,研发一种能够提前预警肉品腐败的便捷检测系统。 这项研究旨在填补市场空白,让科技真正为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保驾护航。

从热闹的农贸市场到温馨的居民小区,荧侦探成员们的脚步未曾停歇。他们用双眼观察,用双耳倾听,更用心思考如何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守护舌尖安全的利器。以荧光为眼,粘度为尺,这群理工学子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服务民生的青春担当,筑牢餐桌安全的青春防线!

                                       作者:张天宇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