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能社会实践团赴赵庄开展调研活动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团委 发布时间:2025-07-26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双碳”目标,盛夏七月,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Min”能实践团怀揣青春热血,奔赴巨野县永丰街道东赵庄村,开启一场解码乡村绿色转型的探索之旅。此次调研以“生态赋能乡村振兴”为宗旨,十余名学子深入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农户、企业代表携手,用脚步丈量土地,以智慧探寻绿色转型的东赵庄样本,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72225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青年学子与乡土智慧碰撞出璀璨火花,共同书写生态与产业共兴的生动篇章。

在东赵庄的生态农业种植区,实践团成员化身“新农人”,在烈日下躬身劳作。阳爽生态农业基地的果蔬藤蔓间,汗水浸透衣背,指尖沾染泥土,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生态农业的蓬勃生命力。无需化学农药,生物防治与有机肥的滋养让瓜果挂满枝头,采摘季游客络绎不绝的盛况,让队员们惊叹于“绿色经济”的魔力。与农户唠家常时,一位老农笑着算起增收账:“绿色种植成本降了,品质溢价让每户多挣千元,这‘生态饭’越吃越香!”田间地头升腾的希望,正是绿色转型最生动的注脚。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则展现了“变废为宝”的智慧。实践团穿梭于秸秆收储仓库与加工车间,见证玉米秆如何“点草成金”——经粉碎、发酵转化为饲料与有机肥,既破解焚烧污染难题,又为养殖业降本、农田培肥。企业负责人介绍,政府牵头搭建的“收储-加工-销售”链条,年处理秸秆超千吨,让环境效益与经济收益实现双赢。队员小王感慨:“原来乡村振兴不仅是种好地,更要算好生态账!”


调研之余,实践团还走访村民院落,触摸绿色转型的“毛细血管”。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村民翻开“阳光存折”: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年均增收两千元,清洁能源正重塑农村生活图景。然而,垃圾分类推广的困境也引发思考:分类设施不足、旧习惯难改等问题亟待破解。队员们连夜设计宣传手册,用方言俚语讲解分类知识,将建议整理成册反馈村委,青春智慧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四天的调研行,实践团以专业视角解码东赵庄的绿色密码:生态农业激活土地价值,秸秆利用重构循环链条,清洁能源点亮低碳生活……这些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未来,这支青春团队将持续深耕调研成果,将东赵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理工方案”,让更多乡村在绿色转型中绽放生机。青春与乡土相遇,书写的是一代人对生态文明的担当,更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底色。

                                   作者:张凯迪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