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书房实践团探访玉氏鸿叶鲁派旗袍非遗工坊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团委 发布时间:2025-07-25

为体会非遗传承与助残项目中的双重坚守,亲身体验鲁绣技艺的独特魅力,724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走进泰安市新泰市玉氏鸿叶鲁派旗袍非遗工坊,探访鲁派旗袍与鲁绣技艺的传承之路。

(图为实践团体验鲁绣技艺合影留念。罗鹏飞 供图)

踏入工坊,古朴的木质展架上陈列着各式鲁派旗袍,盘扣精巧,绣纹雅致。牛玉叶身着一袭墨色鲁绣旗袍,正坐在绣架前专注地飞针走线,见实践团到来,她放下针线,笑着起身迎接,眼底的温柔与手中的绣品一样,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
 在体验环节,牛玉叶特意为实践团选择了鲁绣中最基础也最具代表性的回针绣法。“回针绣就像写书法的‘回锋’,一针去,一针回,线条要匀,针脚要齐,这样绣出来的纹样才结实耐看。” 她边说边拿起绣绷,在素色绸缎上演示:先从布面下针,拉出线头后,向前走一小段距离下第二针,再回头在第一针的位置附近下针,形成连续的直线纹路。

(图为鲁绣工作人员教授实践团鲁绣技艺。罗鹏飞 供图)

团队成员围坐成一圈,拿起针线尝试。看似简单的针法,实际操作起来却颇有难度。团队成员刚绣了几针就发现线条歪歪扭扭,针脚也忽大忽小,急得直皱眉。牛玉叶走过来指导实践团学习鲁绣:“手腕要稳,像牵着细线放风筝,太用力会扯紧布面,太松又定不住针脚。”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放慢速度,一针一顿地练习,半小时后,终于绣出了一段还算规整的百合花轮廓。

(图为实践团学习鲁绣技艺。罗鹏飞 供图)

牛玉叶告诉,鲁绣讲究“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回针绣是基础,却能演化出千变万化的纹样,就像鲁派旗袍的传承,既要守住“立领、盘扣、收腰”的传统骨架,也要融入现代审美。“现在年轻人愿意学就好,哪怕从最简单的回针绣开始,都是把根留住了。”

(图为工作人员指导实践团学习鲁绣。罗鹏飞 供图)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鲁绣技艺,实践团在牛玉叶的配合下录制了鲁绣微课。镜头前,牛老师详细讲解了回针绣的步骤要点,演示了如何根据纹样调整针脚密度,团队成员则负责操作设备、记录细节。当牛玉叶展示自己年轻时的绣品与现在的创新设计时,镜头里的光影仿佛串联起了鲁绣的过去与未来。
通过此次体验,实践团认识到鲁绣不仅延续了千年齐鲁文化的艺术精髓,更承载着中华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与美学价值,是文化自信与非遗保护的重要实践。同时鲁绣与助残相结合,不仅传承非遗文化,更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手段,实现社会融入与自我价值重塑。


文:田一阁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