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辨扎染趣,传承非遗韵”——“四叶草”暑期社会实践团聊城支队开展非遗扎染宣传课程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团委 发布时间:2025-07-23

为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感受非遗扎染的独特魅力,传承传统技艺,同时铭记历史伤痛。7月22日下午,一场以非遗扎染为主题的科普课程在莘县朝城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课程涵盖扎染技艺知识与历史教育内容。活动由实践团成员任可心主讲。

 

活动一开始,实践团老师任可心就展示了两组看似相同的扎染图案:“大家仔细看看,这两张蓝白花纹的布,哪里不一样呀?”孩子们立刻被吸引,有的凑近屏幕比对,有的互相指着图案讨论,找出差异的孩子兴奋地举手作答,课堂瞬间热闹起来。通过“找不同”小游戏,孩子们对扎染图案的多变性有了初步认识,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期待。

随后,课程话题自然过渡到扎染技艺本身。实践团成员任可心拿起一块扎染方巾问:“大家知道这块布上的花纹是怎么来的吗?”在孩子们的猜测中,他讲解了扎染的定义:“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染色工艺,用线、绳等工具将织物扎结后染色,拆去扎结就会形成独特的图案。”接着,实践团成员任可心详细介绍了扎染的过程手艺方法,从白布的选择、扎结的几种常用手法(如打结、折叠扎、夹子固定等),到染色的染料调配、浸泡时间,一一讲解,还拿起针线和白布现场演示了简单的扎结技巧。

在此基础上,课程进一步深入。实践团成员任可心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视频中,匠人们娴熟地进行扎结、染色、漂洗、晾晒等工序,原本素净的白布在蓝靛染料中浸染后,逐渐呈现出蓝白相间、变幻无穷的花纹,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眼中满是好奇。

视频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任可心展示了各种用扎染技艺做的手工艺品:有印着蝴蝶图案的连衣裙、带着波浪花纹的桌布、缀着圆点的书包……孩子们凑近观赏,不时发出“真好看”的赞叹声,有的还忍不住伸手触摸布料的质感。

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家尝试,实践团成员任可心又播放了一段视频,详细展示了在家进行扎染的简易方法,从所需的白T恤、食用染料、橡皮筋等材料,到具体的操作步骤,讲解得清晰明了,孩子们纷纷点头记下要点。

课程的最后,实践团成员任可心话题一转,教授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内容。“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的时候,不能忘记曾经的伤痛。”他用沉重的语气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展示了幸存者的证词片段和历史照片,“正是因为有无数先烈的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大家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孩子们听得神情凝重,默默记下老师的话。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分享收获。“我知道了扎染是怎么回事,回家要试试自己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太让人难过了,我们要好好学习,让国家更强大。”这场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了扎染技艺,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非遗文化与铭记历史的种子,为培育家国情怀增添了生动一笔。

作者:孙钺

指导老师:程凯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