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小朋友的知识视野,激发探索热情,7 月 21 日,三下乡暑假小课堂精心策划系列教学活动。活动以 “科学探秘 + 文化传承” 为主题,通过趣味化学实验、中华文化讲解与捷克文化视频联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奇妙,在跨国视频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知识学习与视野拓展的双重目标。
活动伊始,趣味化学实验“紫甘蓝大变脸” 率先拉开序幕。袭云龙同学提前准备好紫甘蓝汁、白醋、小苏打溶液等实验材料,将孩子们有序组织在实验桌旁。“大家知道厨房里的紫甘蓝能变魔术吗?今天我们就用它来玩转色彩魔法!” 袭云龙的开场白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兴趣。他先示范操作:用滴管将紫甘蓝汁滴入不同液体,随着 “滴” 的一声,原本紫色的汁液遇白醋变成粉红色,遇小苏打溶液又变成蓝色。“哇!变了!变了!” 孩子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小脑袋凑成一团,紧盯着烧杯中跳跃的色彩。
“这是因为紫甘蓝里含有花青素,遇到酸性和碱性液体就会变色哦!” 袭云龙边讲解边邀请孩子们轮流操作。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挤压紫甘蓝获取汁液,用滴管精准滴加液体,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一年级的王梓涵举着自己的实验成果骄傲地说:“老师你看!柠檬汁是酸性的,因为它让紫甘蓝汁变粉了!” 孩子们边操作边记录现象,稚嫩的字迹里满是探索的喜悦。这场实验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知识,而是藏在生活中的趣味现象,厨房里的普通蔬菜也能成为探索科学的钥匙。
实验结束后,课堂转入中华文化体验环节。霍欣宇同学铺好宣纸,在黑板上展示毛笔书法作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每一笔都藏着文化密码。” 她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姿势,从简单的 “人”“山”“水” 写起。孩子们握着毛笔,在宣纸上认真临摹,虽然笔触歪歪扭扭,却格外专注。随后,霍欣宇结合图片讲述传统节日:“端午节挂艾草、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象征团圆,这些习俗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她特意展示家乡的龙舟模型和月饼模具,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令人期待的中捷文化视频联动环节如期而至。当霍欣宇播放提前录制好的捷克文化视频时,孩子们立刻被画面吸引。视频开头,捷克皮尔森市的小朋友们用中文热情问候:“中国的小伙伴们,你们好!” 瞬间拉近了距离。镜头转向当地的 “中国文化展示中心”,捷克小朋友埃娃指着墙上的装饰介绍:“这是春节时挂的红灯笼,还有中国结,红色在我们这里也代表吉祥!” 她举起一幅大红春联,虽然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却认真地念着老师教的祝福语:“恭喜发财!”
视频中,捷克小朋友托马斯带着镜头参观了当地的中餐馆。“大家看,这里的桌子上摆着青花瓷碗,上面有龙的图案。” 镜头特写餐具上的缠枝莲纹样,托马斯骄傲地说:“老板告诉我,这是中国的传统图案,有很久的历史。” 他还展示了自己学画的京剧脸谱:“这是关羽,是中国的英雄!” 视频里,捷克小朋友们还表演了学唱的中文儿歌《茉莉花》,虽然发音稚嫩,却充满诚意。当画面出现捷克公园里的中式凉亭时,孩子们惊喜地喊道:“这个亭子和我们课本里的一样!飞檐翘角真好看!”
视频播放过程中,霍欣宇不时暂停讲解:“大家看,捷克的小朋友不仅喜欢中国的红灯笼,还在学中国的汉字和歌曲,这说明中华文化就像纽带,把我们和捷克的小伙伴连在了一起。” 她指着视频里的青花瓷补充道:“这些中国元素传到捷克,就像捷克的水晶工艺传到中国一样,文化让不同国家的人相互了解。” 视频结尾,捷克小朋友们举着 “中捷友好” 的汉字标牌挥手告别,孩子们也对着屏幕热情回应,教室里满是温暖的氛围。
活动最后,袭云龙通过“时差探秘” 环节带孩子们解锁中捷时间奥秘。他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和皮尔森的位置:“捷克在欧洲中部,和我们相隔 7 个时区。” 他转动地球仪解释:“当我们这里是上午 10 点时,捷克是凌晨 3 点,那里的小朋友正在甜甜的梦乡呢!”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理解,他设计了 “昼夜小剧场” 游戏:扮演捷克小朋友的同学趴在桌上 “睡觉”,扮演中国小朋友的同学则举起 “书本” 模拟上课,生动的场景让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时差概念。“原来我们上课的时候,捷克的小朋友在睡觉呀!” 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格外可爱。
此次课堂活动通过科学实验、文化体验与中捷视频联动的多元形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兴趣,在文化传承中增强民族自信,在跨国交流中拓宽国际视野。当被问及最难忘的环节时,二年级的张沐阳说:“我最喜欢看捷克小朋友的视频,他们那里有中国的红灯笼,我觉得很骄傲!” 带队老师表示:“视频联动让孩子们看到,中华文化跨越山海在异国绽放,这种直观体验比课本讲解更有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明白科学无国界,文化有共鸣,从小种下国际理解的种子。
作者:张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