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技术深刻重塑未来的当下,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时代命题。7月17日,“育梦成光,启明未来”实践团走进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侨城小学,通过主题宣讲、互动体验、调研访谈等多元形式,不仅为学子开启了AI认知的新窗口,更探索了青少年智能素养启蒙的有效路径。
图为郭政辰在高新区华侨小学对该校学生就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进行宣讲
实践团成员郭政辰的宣讲,以贴近学生认知的视角解读人工智能。从日常接触的语音助手到前沿的自动驾驶,一个个生动案例让抽象的AI技术变得可知可感,引导孩子们意识到:AI并非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工具。这种具象化的科普,打破了技术的神秘感,为后续的深度互动奠定了认知基础。
“人类 vs AI 画画挑战”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围绕“2050年的家”这一承载民族复兴愿景的主题,一名学生现场创作的手绘作品与AI生成图像同台呈现——前者充满童真的想象与情感温度,后者展现算法逻辑下的精准构建。这种直观对比,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领悟到人类创造力与AI工具的差异,更引发了对“AI如何学习”“人与AI如何协作”的深度思考,探索热情被自然点燃。
图为郭政辰邀请高新区华侨小学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为精准把握青少年AI认知现状,实践团发放的匿名问卷揭示了关键信息:多数学生对AI抱有强烈探索欲,但认知多停留在娱乐工具层面,对其技术原理、应用价值的理解较为模糊。这一发现既印证了开展AI启蒙的必要性,也为后续优化课程设计、分层推进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撑,让启蒙教育更贴合青少年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与高新区华侨小学学生互动
活动接近尾声,实践团与该校教师围绕青少年AI启蒙教育展开了深入交流。交流聚焦AI启蒙与校园教育的融合。实践团结合学生参与表现与问卷分析,提出“场景化融入”思路——例如在美术课中对比人类与AI创作,在数学课上借助AI工具分析数据。校方对此高度认可,认为这种结合学科特色的路径,能让AI启蒙从“课外活动”转化为“日常教学有机部分”,为校园科技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向。
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更引导他们树立起“与AI共生、用科技筑梦”的理念。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着智能技术的无限可能,悄然播下探索创新的种子。活动虽已落幕,但这份对智能时代的向往与勇气,将陪伴他们以更主动的姿态拥抱未来,成长为能驾驭科技、引领变革的新时代少年。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高新区华侨小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