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探寻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影响,向日葵实践团的成员们先后开展街头红色文化认知调研,并走访了济南市长清区老战士纪念馆、大峰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及石麟山烈士陵园,在与历史对话、与群众交流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街头问迹:探寻红色文化印记
在街头调研中,不同年龄、职业的受访者给出了多元答案。老一辈人对红色故事记忆犹新,能清晰讲述本地革命先烈的事迹,认为红色文化是“不能丢的传家宝”;年轻群体则更倾向于通过影视、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了解红色历史,不少人表示“课本里的英雄离自己很远,但看到纪念馆里的实物和影像,才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伟大”。调研也发现,少部分人年对本地红色资源了解有限,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仍有提升空间。
家书寄情:感悟红色精神力量
走进老战士纪念馆,泛黄的书信、磨破的军装、锈迹斑斑的武器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在红色家书探寻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即便信纸早已泛黄,字迹也已模糊,但其字里行间的流露出的赤诚与坚韧却穿透岁月,直抵人心。成员们逐字逐句诵读着老战士们写给家人的书信:有奔赴战场前“若我牺牲,勿念勿悲,家国安宁即吾所愿”的决绝;有在战壕里“见字如面,家中稻子该熟了,待胜利归来共收”的温情;也有对子女“莫忘来路,要做正直有用之人”的叮咛。当哽咽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老战士们的形象不再是史料中的名字——他们是牵挂父母的儿子,是思念妻儿的丈夫,更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者。这场与“先辈对话”的实践,让每个人都深切体会到:红色家书里的每一笔,都是用热血写就的初心,是用生命守护的信仰,而这份沉甸甸的情感,正是当下最需要传承的精神养分。
陵园寄思:传承英烈精神火种
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环绕,纪念碑巍峨矗立。实践团成员们缓步走到烈士墓碑前,轻轻擦拭碑上的尘土,而后庄重鞠躬,周围一片肃穆。成员们还带来了给烈士的手写信,信中既诉说了对英烈的崇敬与思念,又表达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同学们将信轻放在烈士碑前,仿佛与烈士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新时代青年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让他们的精神广为流传。此次寻访,既是一次红色文化的“充电”,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遗迹寻踪:重温革命烽火岁月
踏入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仿佛走进了一部立体的红色史书。墙上悬挂的历史照片、展柜里陈列的革命文物,与多媒体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战地影像交相辉映,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一一还原。实践团成员们站在烈士名录墙前,密密麻麻的名字灼烧着心脏。这面墙上篆刻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无数英烈们泼撒的热血。从战火纷飞中的坚守到和平年代里的担当,大峰山的精神从未远去,始终在指引着人们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激励当下的力量。从街头百姓的朴素认知到场馆中的深刻感悟,不难发现:当红色故事被生动讲述,当红色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连,它便能跨越时代,成为照亮前行之路的灯塔。传承红色文化,不仅要保护好“老物件”,更要讲好“新故事”,让更多人在感知中认同,在认同中践行,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作者:王昊珉 卢凯旋
摄影:贾凯宜 崔裕昊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