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将课堂上习得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月 21 日,山东理工大学“轨行齐鲁,绿动未来” 实践团踏上了深入济南地铁 1 号线的调研之旅。此次调研工作紧密围绕市民在通勤效率、换乘便捷性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展开,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多样化方式,广泛收集不同年龄、职业、出行目的群体对地铁服务的满意度指标,其最终目标是为济南地铁的路线规划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依据,让地铁服务更精准地贴合市民的出行需求,助力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
图为实践团成员考察王府庄站
实践团成员对王府庄站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规划,通过现场记录拍摄影像的方式详细考察站内换乘引导标识清晰度,无障碍设施配备等情况,实测从1号线站台去2号线站台的平均换乘时间评估便捷性,同时团队走访了车站周边,记录了公交线路接驳,共享单车停放区,人行横道设置等路况信息,掌握一手市民出行便捷数据。王府庄站作为济南地铁1 号线与 2 号线的重要换乘站点,是实践团此次调研的重点对象之一。为了科学评估换乘的便捷性,实践团成员进行了实地测试,多次从 1 号线站台前往 2 号线站台,记录每次所需时间并计算平均换乘时间,以此量化换乘效率。此外,团队还延伸调研范围,走访了车站周边的交通环境,详细记录了与地铁接驳的公交线路数量、停靠站点位置、发车频率,共享单车停放区的规模、分布合理性及车辆数量,人行横道的设置位置、红绿灯时长等路况信息,全面掌握了影响市民出行便捷性的第一手数据。
完成王府庄站的调研后,实践团成员搭乘地铁前往赵营站,继续深入调研。在搭乘过程中,团队成员敏锐地发现列车推出了弱冷车厢与强冷车厢的分区服务模式。车厢外部清晰标注了不同车厢的温度类型,其中1 车厢和 6 车厢为强冷区,2-5 车厢为弱冷区。这种分区服务让乘客在夏季制冷期间能够根据自身对温度的体感需求自由选择车厢,既满足了老年人、儿童、体弱者对稍高温度的需求,又照顾了年轻人、体健者对较低温度的偏好,同时避免了全车统一制冷造成的能源浪费,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济南地铁的服务理念正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更加注重乘客的差异化需求。
图为地铁车厢外部温感标识
实践团成员发现赵营站采用地下到地上的路线结构,车站主体建于地面之上,站台与轨道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实践团成员通过影像记录详细调研站内设施布局,地面站台遮阳避雨设施是否完善,同时关注地上车站的独特优势,如自然采光,通风对节能的贡献,站台视野开阔,对乘客导向的帮助等。
图为赵营站地上结构采光情况
“轨行齐鲁,绿动未来” 实践团通过此次对济南地铁 1 号线的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丰富且珍贵的一手资料。未来,团队将对这些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从乘客需求、运营效率、节能环保等多个维度,为济南轨道交通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实践团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交通强国的理念,让青春力量在赋能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绽放光彩,为打造更便捷、高效、绿色、人性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王府庄站的合影
文字来源:周姝含
图片来源:刘佳蕊、周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