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下午,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历史认知与文化素养,山东理工大学 E 路向阳实践团赴淄博张店区万达广场社区开展 “笔墨传情 史韵润心” 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实践团针对 4 名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文化学习需求,以汉字书写小课堂、“历史上的今天” 小游戏、诗词学习我最棒三方面开展学习活动。
笔墨习汉字,品格铸根基 针对孩子们汉字书写的薄弱环节,实践团开展汉字书写小课堂。从基本的横竖撇捺开始,成员们手把手示范笔画顺序,用彩色粉笔在田字格中标记起笔、收笔位置,帮助孩子们理解 “横平竖直” 的间架结构。从 “一撇一捺方是人” 延伸开去,成员们结合高考作文中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 的深意,讲解 “人” 字背后 “担当与协作” 的内涵;又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明白 “写字如做人,端正方能立本”。当孩子们写下 “信” 字时,成员们趁机讲解 “人言为信” 的造字逻辑,让 “诚信” 的种子随笔墨扎根心底。在小小的田字格中,汉字不仅是书写符号,更成为传递美德的载体 —— 一笔一划的严谨,培养了孩子们的专注力;对汉字寓意的理解,让文化品格在书写中自然生长。
史海寻印记,初心悟传承 在辅导结束后,实践团开展了 “历史上的今天” 小游戏。以历史上的 7 月 17 日为例,成员们通过纪录片片段、动画解说等形式,带孩子们走进一个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讲到汉文帝刘恒即位,成员们展示 “轻徭薄赋”“废除肉刑” 的政策记载,让孩子们在 “缇萦救父” 的故事中理解 “仁政” 如何温暖百姓;提及朱棣 “靖难之役” 篡夺帝位时,引导孩子们思考 “权力与责任” 的关系:“为什么同样是帝王,有的被铭记为‘贤君’,有的却留下争议?”;讲到 1928 年共产国际六大召开,通过展示中国代表参与会议的史料,展现国际革命力量的相互支持;介绍 1947 年全国土地会议确立 “耕者有其田” 政策时,结合老照片中农民分地的笑脸,让孩子们直观感受 “土地与民生” 的紧密关联。视频结束后,一名孩子举手提问:“那些为百姓做事的人,是不是永远不会被忘记?” 成员们笑着回应:“就像天上的星星,即使过了很久,光也会一直亮着。”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孩子们不仅记住了事件脉络,更学会了用 “责任”“民生” 的视角解读历史,家国情怀在回望过去中悄然滋长。
诗韵润童心,文脉续薪火 最后,实践团开展了 “诗词学习我最棒” 的学习活动。“诗词是情感的镜子,能说出我们心里的话。”实践团成员们以此为起点,带领孩子们诵读《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等经典诗作,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感受韵律之美;再通过 “诗句接龙”“诗意绘画” 等小游戏加深理解。在朗朗书声中,孩子们不仅积累了诗词知识,更在稚嫩的理解中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情感密码 —— 对亲情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让文化素养在浸润中自然提升。
家长们在活动后点赞:“从写字学做人,从历史悟道理,从诗词懂情感,这样的活动把文化教育做活了。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心里种下了对传统的热爱。” 指导老师王老师也感慨:“当孩子用‘人’字解释‘朋友要互相帮’,当他们为历史人物的选择争论,我看到了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样子 —— 不是刻板的记忆,而是融入生活的理解与践行。”
此次 “笔墨传情 史韵润心” 实践活动,以汉字为桥连接品格教育,以历史为镜涵养家国情怀,以诗词为媒传递文化温度。它不仅是实践团深耕社区文化服务的又一次实践,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孩子心中。当笔墨里的道理、历史中的智慧、诗词里的情感,都化作孩子们成长的养分,文化的根脉便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韧,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