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山东理工大学“红廉法韵”实践团走进沂南县,开展普通话推广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结合当地实际,先后走进教培机构与社区,通过课堂教学、互动体验、调研走访等形式,精准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实践团首站来到沂南县一家教培机构,针对当地小学生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考虑到儿童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实践团开设普通话推广小课堂,以基础语音知识为核心内容,系统讲解普通话的发音规则、声调特点等。课堂上,成员们结合实例介绍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特点,提及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作为“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的背景,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普通话的基础认知。
为提升课堂参与度,实践团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小学生积极发言。针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常见发音难点,成员们通过对比示范、分组练习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纠正发音,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准确完成发音练习的学生,现场发放印有卡通动物图案的小扇子作为奖励。同时,课堂设置绕口令小游戏,选取“四和十”“板凳和扁担”等适合儿童练习的内容,组织孩子们分组竞赛,通过重复朗读强化发音记忆,在互动中提升对普通话的学习兴趣。
离开教培机构后,实践团前往沂南县岱庄社区,面向居民开展普通话推广及调研工作。成员们携带调查问卷走街串巷,围绕居民日常普通话使用频率、主要应用场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及对推广活动的建议等内容,与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重点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的普通话应用情况,发现中青年群体因务工、网购等需求,普通话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而老年群体受生活习惯影响,日常交流仍以方言为主,存在词汇转换困难、发音不标准等问题。实践团成员现场记录居民反映的难点,同步讲解普通话在信息获取、跨区域沟通中的重要性,并收集到大量关于推广形式、内容设置的具体建议,为后续工作积累基础数据。
此次沂南县之行,实践团通过分群体、分场景的推广模式,实现了普通话普及的精准落地。下一步,“红廉法韵”实践团将梳理本次活动收集的信息,针对性优化推广方案,持续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普通话普及路径,为提升区域语言文化水平、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