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红廉法韵”实践团到胡集镇大孙楼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开设普通话课堂、组织绕口令互动游戏、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针对当地村民方言使用特点推进推普工作。
实践团抵达后,与村书记进行座谈。村书记介绍,大孙楼村在教育普及中逐步推进普通话推广,但受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影响,中老年群体日常交流仍以方言为主。方言口音重、普通话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影响村民与外界沟通及信息获取。此次座谈为实践团后续活动明确了方向,帮助成员掌握推普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随后,实践团开设普通话小课堂,向村民讲解相关知识。成员介绍,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是“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其语音清晰、语调平稳,几乎无儿化音、省字、尾音等习惯,为普通话形成提供了样本。
针对当地村民平翘舌音混淆(如“四”“十”不分)、前后鼻音模糊(如“in”“ing”发音不清)等问题,实践团成员通过对比示范、逐字领读纠正发音,同时分析本地方言特色用语与普通话在语义、用法上的差异,结合实例展示两者不同。成员还说明,普通话在就业、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村民拓宽视野、融入现代社会。
此外,实践团成员走村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村民日常普通话使用频率、学习难点、推广建议等。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收集到相关想法与需求,为后续推普工作积累资料。
下一步,“红廉法韵”实践团将结合本次实践收集的村民需求与当地语言特点,持续推进语言文化推广工作。团队计划进一步细化推普方案,针对中老年群体设计更贴合日常生活场景的教学内容,如集市交易、医疗沟通等实用对话;同时,实践团还将整理本次调研数据,形成针对性分析报告,为当地村委及相关部门提供推普工作参考,助力构建长效推广机制,持续推动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应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