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翔梦渚”实践团:科学启智、文化润心、纸艺传情,点亮乡村孩子七彩暑假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团委 发布时间:2025-07-16

    715日,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泉庄村的活动室与小院热闹非凡。山东理工大学“鱼翔梦渚”实践团在此开展暑期系列活动,通过手工课堂、科学实验、文化浸润及学业辅导等丰富形式,为乡村儿童带来充实温暖的夏日时光,让感恩种子扎根心间,让科学与文化光芒照亮童心。

荧光闪烁,点亮科学之光

实践团带来的“萤火流星雨”实验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大家看,当荧光粉遇上水流,就像夏夜的流星划过天空呢!”实践团成员们手持透明塑料杯,轻轻晃动调配好的溶液,细碎的荧光颗粒在阳光下流转闪烁,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小脸上写满好奇。

实践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电子跃迁原理,示范操作步骤,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乐趣。实验结束后,孩子们举着自己制作的“荧光瓶”,争相分享对宇宙的想象,“老师,星星真的会像这样掉下来吗?”清脆的提问声此起彼伏。

彩纸翻转,折出感恩之花

活动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课堂正在进行。实践团成员正耐心地教孩子们折郁金香,“折痕要像田埂一样笔直,花瓣才会像真花一样精神!”他们蹲在课桌旁,手持彩纸细致示范。同学们攥着卡纸,眼神紧紧跟着志愿者的动作,当对角线折痕精准重合时,他们眼中满是成功的喜悦。此次郁金香的“花茎”设计独具匠心,被做成带褶皱的“纸草”,成为孩子们表达心意的载体。孩子们稚嫩的观察化作纸茎上的褶皱,让手工创作成为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

活动尾声,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郁金香排队展示,彩纸花朵在午后阳光中轻轻摇晃。不少孩子还偷偷把写有“谢谢爸妈”的便签藏进“花茎”,这朵纸花成了他们与父母对话的特殊“信使”。实践团负责人刘海敏表示,希望以手工为纽带,让乡村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亲情、培育感恩之心,让孝亲敬老的种子在沂蒙乡村的夏日里扎根生长。

多元互动,浸润文化与温情

实验间隙,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队员们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家乡和爱好,孩子们听得认真,有的悄悄记下“济南”“南京”这些地名,有的听到“画画”“打羽毛球”时眼睛一亮。简单的交流像细线,将陌生的彼此连接起来,陌生感在笑声中消散,信任的纽带悄然系紧。

上午的课间,实践团还打造了一场趣味“文化课”。他们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瓷器的纪录片,当汝窑天青釉盘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温润如玉的色泽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原本小声交流的他们立刻安静下来。“这盘子看着是不是像雨后的天空?”队员们笑着讲解,“咱们老祖宗很厉害,几千年前就能做出这么美的瓷器,这釉色要烧得均匀,得掌握好多门道,就像咱奶奶蒸馒头,火候差一点都不行。”一个小女孩指着瓷器上的细碎开片问:“老师,这是不是像冬天湖面冻裂的冰花呀?”稚嫩的联想让大家笑了起来,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发芽。

其余时间里,成员们分成小组,俯身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帮低年级孩子拼读生字,给高年级学生讲解数学公式,遇到难题时,就用田间地头的例子打比方,“你看这道应用题,就像给玉米地浇水,得算准每亩的量才不浪费呀。”耐心的解答中,满是对每个孩子的细致关注。

夕阳西下,泉庄的炊烟与晚霞交织。“鱼翔梦渚”实践团的一天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以纸艺温情、科学奇趣、文化温度和学业陪伴,在乡村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正如实践团成员们所说:“扎根泉庄,我们想做的,就是用最朴素的行动,让知识与温暖像泉水一样,慢慢流进孩子们的心里。” 

文稿:王展笑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