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动村企共建、产业融合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路径,为探寻村企共建振兴路。7月11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粮”好实践团走进淄博市桓台县崔楼村、新王村,开展走访调研。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崔楼村与新王村始终将“村企共建”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抱团发展实现联建共赢。通过采访,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崔楼村与新王村在内的周边五个行政村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由合作社与各村集体签订规范流转协议,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配备农机设备,构建起“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绩效奖励”的多元增收体系,让村民稳稳攥住“三份收入”,为持续增收筑牢根基。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就勉强糊口。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有1800块钱的流转费,年底合作社效益好还有绩效奖,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崔楼村村民李大娘向实践团成员算起增收账时,脸上难掩笑意。据了解,土地流转让村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既保障了土地收益,又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或参与产业链环节获得额外收入,收入水平较以往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环境、暖民心。实践团在走访中注意到,两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道路平坦宽阔,呈现出“道路净、环境优”的宜居景象。据村民介绍,村委探索现代化治理模式,深化村企合作,既带动村民增收,又将发展成果反哺民生,包括建设文化广场、开办老人食堂、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让村民共享红利。“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吃饭有食堂,活动有广场,我们老年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新王村村民王奶奶的感慨,道出了两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此次下乡调研,“粮”好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村企共建模式为乡村带来的活力与变迁。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了“村企合作”背后的温度——是老人食堂飘出的饭菜香,是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笑声。这些鲜活的场景让成员们更加坚定:青年学生走进乡村、读懂乡村,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王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