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而黄河非遗文化与民众息息相关,为探寻记录文化内涵,助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于7月26日在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中的黄河澄泥印工作室开展黄河窑参观活动。
进入工作室,最为显眼的“黄河窑”吸引了实践团注意,张老师的爱人介绍相关知识。土窑是黄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砖块和泥土垒起,融合了黄河泥土的独特性质与传统的烧窑技艺,耐高温可达1600度,既可制瓷,又可制陶,创造出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图一为工作人员介绍烧窑注意事项和技艺 陈国豪摄)
烧制这一极为重要的环节就需要土窑的帮助。将晾干并修整好的泥塑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式装入窑内。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到泥塑之间的空隙和支撑,以防止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塌陷。封闭窑门后,以草木点火升温。烧窑的火候控制至关重要,需要根据泥塑的材质、厚度以及所需的烧制效果来精确控制火候的大小和持续时间。老师讲解一批作品基本要烧制三天三夜,不能停火,不能断人,烧制的好坏全凭匠人的经验判断,极为考验匠人功底。烧制达到预定温度并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降低窑内温度进行冷却。窑内温度降至可操作范围后,方可打开窑门取出烧制好的泥塑作品。
(图二为工作人员教授烧窑技艺唐枫仪摄)
谈及烧窑是否有现代技术出现,老师带领实践团来到另一间装有现代电窑的小屋。老师介绍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烧窑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现代窑炉多采用电、气等能源,能够精准控制温度,节省人力成本,烧制所需时间短,生产效率高。尽管现代电窑有许多优点,但传统土窑烧制出的作品更具古朴特色,釉色也更润。实践团认识到时代快速发展也不能完全替代“土生土长”的技艺。
烧窑不仅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它承载了黄河儿女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黄河流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其传承与发展,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非遗文化发展。
(图三为实践团倾听工作人员讲述烧窑的历史和价值陈国豪摄)
通过此次参观活动,实践团认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自信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黄河窑及烧制技艺体现了非遗无尽的创意和生命力,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促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成员们上演了一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
文:王鑫利
摄影:陈国豪 唐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