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求焦裕禄精神对乡村振兴的指导作用,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纲领,7月23日、24日,“禄”力同心实践团走进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看新时代兰考人民“桐”音绕梁忆焦公。
23日,实践团成员参观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上“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走进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见证了焦裕禄在兰考的每一个重要瞬间,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他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关心人民群众,总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焦裕禄仍挂念着兰考,挂念着兰考人民,焦裕禄将自己一生最重要地时光都奉献给了兰考。
24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兰考县徐杨村。数年前,为治理“三害”,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下一棵棵泡桐树,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如今遍地的泡桐树已经成为了徐杨村的“致富树”,以民族乐器和现代家居制作为代表的泡桐产业已经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得益于当初的治沙种树,兰考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音版纹路清晰美观,共鸣程度高,透音性能好,被称为 “会呼吸的木材”,用其制作的古筝音色独特,余音绕梁。
通过采访真奏乐器的主人徐师傅,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一把古琴的制作工序繁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制作周期一般是8个月到2年。徐杨村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600万套,年产值30亿元,从业人员1.8万余人,是名副其实的“民族乐器之乡”。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还观察到有大量游客在徐杨村接受古乐器培训,学习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也是流淌在音符里的民族文化。多年前,因为泡桐,兰考县得以除“三害”,而如今,也因为“泡桐”,徐杨村成功脱贫,踏上小康之路。实践团成员深深地明白泡桐制成的民族乐器不仅仅是徐杨村脱贫致富的法宝,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焦裕禄精神正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的传承着,而“泡桐”正见证着兰考的时代之变。
作者:杨璐王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