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一步强化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着力为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根据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山东省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聚焦高素质“五有”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实际,着力为党培养和输送坚定的青年政治骨干,在全校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个人作风等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大学生骨干的信念、品格、视野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青年政治骨干。
三、培养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青年”、“党管人才”原则,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二)突出核心目标。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导大学生骨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注重实践导向。组织引导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群众工作实践、各种重大实践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站稳立场、坚定信念、锻炼能力、敢于担当,充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遵循育人规律。围绕培养青年政治骨干这一目标,聚焦大学生骨干政治训练、思想引领、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青年成长规律等,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及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特殊要求。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格局
巩固校、院两级培养格局,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突出对大学生骨干的政治训练和思想引领,原则上大学生骨干培养连续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
校级培养由校团委在学校组织、宣传、学工(研工)等部门指导下组织实施,以分类分专题培训的形式进行,具体分为“青年先锋”学生骨干培训班、学生会骨干培训班、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班、团支书培训班、创业骨干培训班等,每年培养的学生骨干不少于全校学生总数的2%。院级培养作为基础性主阵地,由各学院团委负责实施,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系列课程,培养对象为本院主要学生干部,每年培养的学生骨干不少于本院学生总数的10%。
(二)选拔机制
聚焦培养目标,学员从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强烈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学习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青年中选拔,主要为学生干部以及在理论学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优异或有突出特长的青年学生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学员选拔坚持标准逐级提高的原则。校级班学员选拔必须满足院级班次的基本要求,并经过校级学生组织和学院团委推荐和差额选拔产生;院级班学员原则上必须经过院级学生组织和班级团支部推荐和差额选拔产生。保证学员选拔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比选择优、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的程序进行选拔。其中,比选择优一般包括笔试、综合面试、个人业绩评价等环节。对于政治上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录取。
(三)培养内容
坚持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主教育相结合、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教育引导与满足需求相结合,突出学员综合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的锤炼提升。
1.深化理论学习。引导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就党的创新理论、重要战略思想、重大政策以及社会思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为学员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担任理论导师,组织学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帮助学员加深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理论课程不得少于总课程的50%,学员每年集中理论学习不少于5天或总学时不少于40学时。
2.开展红色教育。组织学员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实地学习,参加祭奠革命先烈、重温入党、入团誓词等仪式教育;寻访历史见证人,观看优秀典型事迹的影像资料、专题展览,邀请先进典型作报告。重点帮助学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学习,引导学员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
3.加强实践锻炼。开展集中实践,结合“青鸟计划”组织大学生骨干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挂职锻炼,结合“三下乡”到贫困村等进行社会实践;深化日常实践,引导学员在网络上主动发声亮剑,同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作斗争,在面对重大事件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时冲锋在前、经受考验;引导学员注册成为志愿者,每期参加不少于20小时的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帮助学员深入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加强社会观察,在基层一线、困难艰苦地方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4.拓展能力训练。组织学员按班级、小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质询,就学习、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就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辩论;参加专业化的能力训练、素质拓展,开展情景模拟体验。重点帮助学员认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运用所学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提高综合素质,掌握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四)管理考核
把从严从实的要求贯穿大学生骨干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培养管理的质量水平。
1.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制定各环节学员管理规定,建立日常督导检查机制,定期向学员所在党团组织了解学员日常言行,建立联络员制度,实时监督掌握学员表现情况,将日常表现作为学员评价的重要指标。
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标准上,把学员政治表现作为第一位的要求,从理论测试成绩、实践锻炼效果、结业论文质量、日常行为表现、重大事件响应等方面明确任务完成标准;在考核方式上,突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学员自评互评、导师评价、联合培养单位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等环节的整体赋分,按比例设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等级,合格以上准予结业。
3.严格淘汰退出机制。坚持动态淘汰,通过日常观察、甄别,对于在培养过程中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违反社会主义道德,有不当言行造成恶劣影响的;在重大事件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表现消极、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违反校院纪律制度,情节严重的;不遵守培训纪律,违反学员管理规定的,一经查实,坚决予以淘汰。结合培养期各环节的评价考核结果。
4.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加强各级团组织与学员的常态化联系,建立并实时更新学员信息数据库,进行跟踪培养。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员后续成长发展情况,向学员开放各类学习平台,提供继续学习和交流联系等支持帮助。
(五)人才举荐
强化“青马工程”为党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的品牌效应,努力为党的事业和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1.做好学员推优入党工作。贯彻落实党员发展、推优入党有关文件要求,积极推荐优秀学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学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期间参加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内容应当记入入党积极分子相关培养材料。
2.支持鼓励学员报考选调生。引导学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优先考虑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获得校级以上奖励人员、具有参军入伍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建立“青马工程”学员备案制度,积极向党委组织部门推荐。
3.加强学员团内激励。结合不同班次学员特点,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学员,可吸纳为各级团组织挂职、兼职干部,推荐为团的各级委员会成员、团代表等人选。推荐符合条件的学员参评各级青年五四奖章和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表彰。
五、工作保障
1.完善领导机制。在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的领导下,探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分工协作、定期沟通、督促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向同级党组织书面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的制度。将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将纳入共青团工作评价。
2.提升专业水平。持续加强“青马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积极做好“青马工程”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级党校的衔接,运用专业资源力量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强“青马工程”研究培训基地建设,在理论研究、课程开发、示范培训、咨询智库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3.优化资源保障。把各级团校作为“青马工程”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聚集专业资源,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建立一批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实践锻炼基地。坚持“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优秀思政教师等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用好既有相关教材成果,不断开发推广精品课程,建设“青马工程”教学资源库。统筹各类新闻媒介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规范使用“青马工程”文化标识,结合青年特点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六、其他
(一)本办法由校团委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山东理工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意见(试行)》(鲁理工大团发〔2011〕6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