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碎片】中国人失掉价值理性了吗

作者:加佳 发布时间:2019-01-05

  苍苍暮穹,暗云徘徊,尘寰奥博,世象纷纭。踏破网络,是迷中雾,阑珊意。

  物质快速发展的年代,一切都看似火热,颇有大炼钢铁般的兴意和使不完的干劲,一边是如日中天的事业,一边是跃跃欲试的价值诉求。中国人习惯“站队伍”,工具价值同理性价值孰轻孰重,根本用不着比量,挤破头向“钱”看齐,到了前头彼岸上,怎得个隔岸观火,又耐不住贫乏无味了。也便用已有的工具理性(电脑手机等)开掘出一个虚构的精神世界,藉以此给自己降降火,泄泄气。

  渴盼高楼大厦,体验豪华奢侈,没有物质架构,利用虚拟网络营造奢靡之风,郭美美一行,高举富裕,簇拥高调,沉溺精神救济,谎言系慈善人士,暗处牟取暴利,落得个锒铛入狱;追求新颖刺激,猎奇夸张,平常瓜果蔬鲜不稀罕,凭空捏造个“塑料紫菜”“注水西瓜”,人心惶惶,出处自危,真真假假,无人可辨;梦穿历史,名垂青史。妒火中烧,毁灭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全作了幻影,可怜却是自造囚笼,掩耳盗铃,引火上身。

  火没降气未消,反而愈演愈烈。摧毁工具理性的本质益处,也失掉价值理性。即对于事物本身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基于本心的肺腑之言连本人也无从谈起。跑得太快,想得太多,拿得太满。富贵全无,浮华燃烧,遗毒万古。倘若成风,便有千万搁置的慈善,红眼的囚徒,危及到其个人的生存立足。数以千计濒临破产的食品商家,断裂职工生命线,对于健康的信任崩塌,将足以冰冻群体安全感。英雄的陨落,夹半生命的敬意也全然于狂妄之徒口中灰飞烟灭,文化自信于历史虚无主义中蹒跚前行,中华同胞应当羞愧难当。

  价值理性的缺失,犹如过分压重的天平一端,沉下去的是虚无是浮夸是大言哄哄是不可一世,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文化偏置,泱泱中华,数千年沉淀精华将于此渐渐香消玉殒,诚为本,人格高尚都变做互联网的无尽消费。集体都用此来进行无度消费,形成巨大的物质利益链,集体发生变质,人们不再崇尚真相,追求真理,只要足够噱头足够吸睛,消费诱惑足够,消费欲望便蜂拥而至,有肉买肉,有灵卖灵,有八卦卖八卦,哪里都散发着利己主义的铜臭味和腐朽的酸气。

  难道价值理性的缺失是物质发展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难道都来源于人的“劣根性”?难道价值理性的消逝已成定局?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意味着文化现象是独立的。丰裕的物质财富下也可创造高尚的文化,诸如大唐盛景“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人们思想单纯,信仰单纯,行为自然单纯。这自打破“劣根性”说法,鲁迅所言有其一定的乱世社会背景,当平和安定构筑之后,我们应有理由去相信人的向善本性。在上述价值理性偏失中,应当也要看到仍有一部分人不变质,仍有一部分人恪守真知,仍有一部分人处于潮流之外。因而,价值理性并非不可挽救,这决定因素全在个人的大彻大悟与至清至明至善。人文理性价值的创造总是能超越时代的困境的。

  明白这一点,重构恢复价值理性便可迎刃而解了。回归到“人”中去。托克维尔论断“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因而,对于婴儿到成人的教化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这其中,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幼儿自出生伊始,便有模仿能力,而其本身犹如一张铺开的白纸,没有任何瑕疵。倘若父母恶语相向,大打出手,孩童便很早明白什么是“杀气”,已然滴落一点浓重墨汁;倘若学校教育消极急功近利,欺世盗名,学生便很早知道“格式”;倘若社会充斥谎言虚构,那么社会中人必定早就“世故”,这一张柏芝便成墨纸,无数张黑纸叠摞溢满,最终必会散落一地。

  所以,回到“人”中去。发挥教育最广义的价值,父母相爱相敬,便不会有心理扭曲的童年阴影,便保持纯真朴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会有忠诚热忱于国家事业的栋梁,保持秉性独立,人格庄严;社会蔚然祥和文明大观,便会有相扶相助,保持冰肌傲骨,保持清白澄澈。教育的本心在此,教育的结果在此,则少却玷染劣迹,人皆自明理性,哪里来的网络中的瞒天过海,文化偏置也将回归平衡。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