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碎片】让思考永不停止

作者:王伟超 发布时间:2018-12-16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XX的态度。”

  当冷不丁地从她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时,我警惕地收敛起了散漫的状态,开始端坐并且直视她的眼睛。我认识一些很有趣的人,这一次我很想知道她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至于那个词具体是什么,我大抵是忘却了,我只记得她接下来的话让我仿佛触碰到了什么东西。

  传统文化中充满了美丽而高尚的理想——那些足以让万千读书人沉迷一生的理想。长久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认同某些“高尚的道德追求”,不停地为前人作序立碑歌颂着不朽。但“道德问题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牵扯到政治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当投进活生生的一个时代中具体体味这些时,也许不只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般感人肺腑的自勉,更多时候是捉襟见肘衣不蔽体的尴尬难言。

  久久沉默,也许我们仍然可以用“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之类继续做好美丽的中国梦。我只是在那个时候突然很想回宿舍,准确地翻出王小波的一句话: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初看时同样有疑惑甚至惊骇,现在渐渐也能理解一些了。

  你说,“道德”难道不是专门发明出来用于唬人的所谓标准么?高声张呼着道德的人就真的可以人品如完璧,不停地履践之、笃行之了么?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人类是会思考的芦苇。因为懂得思考,人类成了万物之灵,故思想铸就了人类的伟大。

  他还说,上帝是一个无限的存在,而每个人仅具有有限的理智,这导致无法从理智上说明或否认上帝的存在。他转而利用概率论和决策论来说明信仰上帝的根据:信仰上帝是比不信仰上帝更好的赌注。

  唉,男人。

  这世上多的是自我矛盾,但世界因矛盾而精彩。

  关于生涯理想了解得越来越多,有种梦跳出彩色玻璃瓶来到眼前的感觉。突然觉得人的成长原来真的可以分出阶段。

  少年时,我们听过许多好像很厉害的道理,自以为有一套正经刚直的价值观,开始学着评价世界……那时我们孜孜构建着的是“道德人格”。而成年之后,却应该学着回过头去反省。要挑战普遍意义的“成功”究竟配不配成为普世标准,要对所有建议保持谦虚而不失审慎的冷静,要对理想世界做出初了解——发现其实所谓理想也不过如此,然后再度陷入自我拷问。

  不要再渴望去往一尘不染的世界了,那只是软弱者妄图逃避的托词。当心中有了顽固到一定程度的执念,眼光便也狭隘,世界因而逼仄起来。“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一遍遍咀嚼这句话,突然也有点“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悲壮意味。

  可是,难道因为现实总是从容,理想主义者便会甘心就此丧失做梦的权利么?

  要与潮流保持距离,要与权威平等对话,也要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如果理想不死的话,就尽力做一个清醒的志于笃行的理想主义者吧。

  世俗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念头来。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

  《无问西东》里说:“内心没有了杂念,才能勇往直前。”

  总结不过就是,勤思勤学,少说废话,多做真事。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