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小品《扶不扶》已经过去了四年了,它没有怎么经历时间的蹉跎,却有着深深道德的阴霾。它是道德的体现,却又是道德的沦失。它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
从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亲如一家是不能成为大头社会,也不能成为陶渊明口中的世外桃源,怎么连服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都莫事,只是事态的炎凉吗?这是人情的冷暖吗?这是感情的冻结吗?这是社会的冰凉吗?我迷茫无助还能拥抱美丽的社会吗?他得了什么病还能痊愈吗?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现实依据,人们的背道而驰,是树的不挽留,还是叶的执意而走,我想找些他内心深处的根源,斩草除根,去其弊病,还社会以和谐温馨寻寻觅觅。终于探寻到的人内心最本质的东西,道德与良知。他并不只是表面简单的字体,而是社会折射出问题的最好缩影。就拿最简单的扶与不扶之间抉择,扶,万一他讹上我怎么办?不扶,良心又怎能安可?在如今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违背初心,导致主流价值观的异化,一些本该坚守真是和传承的价值观,却在急速丢失。究竟是谁的错?让我们变了,变得敏感而脆弱。将冷漠当成人生必修课,让世界少了些许温馨。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过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
在一件又一件因我们太敏感而发生了意外之后,我们开始反思,似乎我们有些太冷漠了。是啊,我们知道亡羊补牢,反思己过,改正错误,为什么就不能学会未雨绸缪,避免错误呢?难道犯错之后才可以解决问题吗?当我们面对鲜活的人命,跳动的心时,怎么能选择漠视呢?我们不能屈服于这些现象,更不能让漠视成为常态,甚至承认这种现象成为我们的道德底线。曾几何时,这个不算问题的问题成了社会最大的弊病。
之所以要旧事重提,重新搬上这个舞台,是因为我不想让这个事再延续下去,社会那冰冷的心需要每个人的双手去温暖,只有相互取暖,才能点燃社会的热情之火。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少之又少,但还是有所发生。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做好事要光明磊落,要让人们知道世上还是好人多,这种社会正能量应该放大,而不应该畏首畏尾。
人生之路本该爱在左,情在右,而错踪复杂的社会情况,多行善之路如此崎岖,如此坎坷,让性本善的人如此焦虑。我们不仅要站在道德的说教上,要让道德在新时代发光发热,照亮每一个迷茫的人走出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