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猛然回首才发觉已将近大雪了,从金秋走到严冬,我恍恍然地又度过了半年的时光。越来越熟悉的生活节奏给我带来我莫名的欣慰之情。五楼的宿舍虽然没有阳台独卫,却也暖气充足,敞亮温馨。在某种理想舒适的环境里,人总是容易心满意足。
我想起另一个五楼。
那是亲自见了我高中整整三年所有悲欢爱恨的房间。昏黄的灯火,低矮的课桌,成堆的写不完的作业,一个人的静默。我也还清楚地记着,在高三某个阳光照亮尘埃的下午,早已经过各种打磨失去曾经锐气的我整理旧物、看到高二所写时,那种明明白白的讶异与惭愧。
“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诸事不顺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把校园卡丢掉三次,在找路的途中从自行车上摔下,晚上在跑步打卡两公里的时候思念起高三那年的操场——看起来很像,又确实很不一样。
原来觉得所谓年轻人就该诗酒年华花前月下,活成书里那些清净的模样,不要担负太多责任。后来顺其自然地理解,我们都不是活在真空当中。那些曾经说来轻巧用来劝别人的话,如今是真真实实经历感受了。
哪里有什么清浅流年,都是说给别人听的过眼云烟。
人性弱点实多:言行不一,过而无改,空洞肤浅…但好在,人心不死。我想,如果生活的湍流一定要将我们打磨成圆滚滚的鹅卵石,我们也要尽力做最可爱最厚重的那一颗。
离开熟悉的家乡,离开亲情的温床,离开依赖的所有独自奔赴远方,是为了诗歌浪荡,也是为了跳出舒适区换一种成长吧。
越来越感谢各种际遇,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在许多不经意间就默默落定了一生的机缘。我相信这些直觉的不能为科学解释的东西。或者,学会懂得理解大概也算是成长的初衷吧。慢慢热爱未尝不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能力,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浓厚文学气息的圣地。
前些天与好友聊天,她们也参加了各式各样的组织,每个人的日子都过得忙忙碌碌,风风火火,我忽的又想起夜晚高三楼上灯火通明的自习室和夜晚大课间操场上的打闹来。
我们好像都实现了当时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好起来。
韶华不负,不负韶华,生活总是会越来越好的,那就请我们一直,意气风发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