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上下五千,大学之道汇通古今。中国之大学从秦汉时期,曾子著作《大学》论述教育理论指明中国之大学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到如今,大学变为实物成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成为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他的不断演变都点明了一个字“学”,而这个学既是大师之学,又是大众之学。因此大学并不是说某一年龄段的人上的学,也不是在某一地方上学的人,相反当你沉醉学习、畅游书海、学心正酣,浮世铅华皆为大学。
一盏茶,一片叶皆是一种承载。一声问,一路伴皆是一种关怀。
大学虽然并不单单指一个具象化的物体,但是我的大学却是承载了一些特指的意义。因为我的大学一词存在就是为了给所有有识之士一个平台,给所有贫寒苦士一种机会,它就是一种精神,亦是一个人群。而“我的”是为了给大学添加一种归属感,只有通过给予归属感我们才能安心,才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运筹帷幄。而这种归属感给予了学子一个家,给了所有夜晚奋力学习,朝旭闻鸡起舞,带着疲惫双眼控制不住将要低下高贵头颅的学子一声亲切的宽慰“加油孩子,别低头,皇冠会掉的”。
我们不应放弃学习,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全世界最好的自己。
大学不单单只是一个词,它亦指在每一个别人已经酣睡的夜晚,我们能放下浮躁,稳住身心,品一杯香茗,阅一本书卷,写一首放荡不羁爱学习。而不管是古代杏坛设教,千百士人竞相逐鹿学府。还是近代教学楼,我们往返于不同星球追逐学习。我们都能感受到,在征战学习的战场上,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一定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自己。我们都应该明白“每一个不曾起舞的黎明都是种罪恶,每一个不曾奋笔的夜晚都将成为愧疚”。
傍黄河拥泰山,这一片大地育多少贤。春风化雨十年百年,日辉月辉森森乔木已参天。
我的大学在齐鲁大地上,他斑斑驳驳已走过无数风雨。于他而言我尚且年幼,我没有见识过他为山东工程学院的一步步历史沿革,但两降三升四搬迁的艰难却又是那么真实。文革十年的师资流失,教学设备的几近瘫痪是多么让人心疼。不过世界总是公平的,虽然曾深处低谷,但总会昂头向上迎来光明。经历了“文革”十年后的短暂调整,共和国拨正了航向,我的大学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那时真让人欣慰啊。
春风化雨,百年树人。一路走来有人陪你。
我的大学在风雨中成长,在风雨中坚强。自建校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优秀人才与之为伴。他们有谨记校训,努力奋进的宋健先生。牢记党训,感恩回报的都光珍先生。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冯思光学长。雅典奥运,十米气步,一枪夺冠的杜丽学姐。
我的大学让我知道“校友在哪里,母校就在哪里;校友是什么,母校就是什么;校友有多高,母校就有多高”。而我又感恩每一个夜晚母校的亲切问候“今天是否又比昨天博学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