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茶馆,来一碗茶,听着熟悉的数来宝,看着带有硝烟的报纸,在这小小的茶馆我会看到这些人这些事,随之会由此想到一类人一类事,我不禁叹曰;“小茶馆,大天下也。”
《茶馆》的故事是在清朝末年开始的,一直到民国初年终止,记载着老裕泰的兴衰历史,记载着那些年那些人的泪水。在那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在那样的政府统治下,谁也没有办法救国,就连戊戌六君子的舍生取义也并未唤起大多数人的觉醒,甚至换不起他们的一丝同情,拳乱来了又去,百姓依旧生活在痛苦中,甚至于一天不如一天,在这样的日子里,却产生了这么一些人。
提及《茶馆》,便会想起一心改良的老掌柜王利发,在王掌柜的惨淡经营下,老裕泰尚且苟延残喘的存在着,他见证了裕泰茶馆的兴衰,望着六十年的老字号一步步地走向低谷,他一心试图改良茶馆,以求恢复往日茶馆的面貌,茶馆不行了加公寓,添评书,请女招待,他继承了父辈的经验,和气生财,多说好话不至于出麻烦。但王掌柜的良苦用心终究抵不过腐朽的封建社会,灰暗的势力把老百姓压得不得喘息,王掌柜也难逃此劫,老裕泰的改良改良,终究越改越凉。
老裕泰产生在一个慌乱的时期,经历了戊戌变法,走过了清朝灭亡,看到了八国联军的烧杀劫掠,丧乱的时代造就了丧乱的人,人们从不敢多说一句,唯恐带来麻烦,为了苟延残喘维持着每一个人的呼吸,老裕泰也时时告诫着来往的行客“莫谈国事”。但偏偏有人不怕旧时代的枷锁,他就是常四爷。常四爷是个胆大心善的人,他从不畏惧旧社会的恶势力,甚至敢于与他们搏斗,光绪年间的一句“大清国要亡”害的他吃了一年多的牢饭,这从此也意味着他从一个富家子弟沦落为一个穷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旧社会的斗争就此罢休,出狱后他参加了义和团,同外敌打了几次,但这仅仅是一人之力始终无法挽救危在旦夕的国家,他从此靠卖菜为生,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到头来与恶势力的斗争也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与常四爷有些不同,但依旧胸怀大志一心救国的人被尊称为秦二爷。这个人终究来说是有些能耐的,他认为要想救国必须从实业上闯荡一番,他变卖了自己祖宗的家当投资建了自己的工厂,但救国救国终究连他自己都自身难保了。民国初期,他苦心经营的工厂被称作逆产最终毁在他人手中,他口中的“实业救国”最后以失业而终结。
与秦二爷相联系的又是最不相干的人便是崔先生了,老舍先生塑造人物最妙之处就是寥寥数语短短几句,却勾勒出人物最为鲜活的一面。秦二爷的实业救国之心,崔先生的心灰意冷,都让人不禁沉痛感慨,这其中呼之欲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拯救危在旦夕的国家,提起救国,崔先生早已看破了一切,他看透了不管是谁终究躲不过做亡国奴的下场。
旧社会里,坏人总会尝到点甜头,因为他们是扔掉道德活着的,拐卖人口的刘麻子就是个典型的实例,他做的生意是丧良心的活。苦难的社会造就了苦难的人,穷人为了自己和儿女的生计,不得已卖自己的子女以便能让儿女有条活路,刘麻子眼睁睁地看着穷人因为生存变卖自己的儿女,而他却在其中挣着丧良心的钱,但最后他依旧得到了上天的惩罚,蒙冤而死,但也是该死,就像旧社会总会走向死亡一样。
唐铁嘴的出现可以说是旧时代的“塑造者”,洋人的大烟让他醉生梦死,同时也让他生不如死,他靠着一张嘴白喝了老裕泰一辈子的茶,靠着自己的招摇撞骗到处给人算命为生,社会越动荡百姓就会越疑神疑鬼,而唐铁嘴便顺着老百姓的思想从中骗求钱财,旧社会的封建性就是在以唐铁嘴这类人身上散发着,弥漫着一股令人恶心的毒烟。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穷人是最值得同情的,老裕泰里来来往往中流动着好多的穷人与乞丐,这些人大抵是说不上名来的,许是人太多难以记清又或者太平常无法用更多的文字来描述,但他们的身影永远是茶馆里最多又是最让人流泪的。
老裕泰有过好多好多的人来过,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不同的品行,有令你我哭泣的、有令你我唾骂的,有令你我学习的、有令你我反对的,我们会看到类似这样的一类人,唐铁嘴死了又来了小唐铁嘴,二德子死了也来了小二德子,刘麻子死了小刘麻子又取代了他爹,这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的常四爷,有太多太多的王利发,同样有太多太多的唐铁嘴,刘麻子等人,一个时代造就了两代相似的人,而旧社会就是这一类类一代代人的牢笼,不管是谁都将逃不过它的束缚,无力的反抗最后也仅仅是一味的顺从了,随旧时代而死去,死得一文不值。
老茶馆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当年那些样的人,一个个爱国者在恶势力下不得已而屈服,一个个地痞流氓在旧社会里苟且偷生,就像鲁迅说的“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茶馆》是常看常新的,每次都会给我留下不一样的感受。老舍先生把茶馆写活了,把旧社会写活了,把我们的心也写活了,时代可以使人心变动,把一个社会的整体面貌通过一些闲杂小事表现出来,方得反映出真实的人文市井,腐朽的旧中国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一步步走向衰败,一个大中国的生存需要集体用心来浇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