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赋·相惜

作者:刘婷卉 石浩 发布时间:2017-01-15

月华照河山如洗,狂澜拍岸急

谁共我生死与对,征伐乱天地

成败恍似云烟聚,犹重知君意

一寸天下一寸血,不悔曾相惜

榻前泪眼相对看 执手托社稷

  我一直无法判断孔明先生是太聪明还是太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多智近妖的诸葛丞相真的看不出蜀汉气数将尽吗?还是为了白帝城的托孤,为了“节义”二字而傻傻的赔上一生?乱世之中,所谓的节义不过是一纸空谈。吕布被骂“三姓家奴”不照样的得到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称赞。也许诸葛先生看出了那托孤之后刘备隐藏的小心思,也看出了蜀汉的基业摇摇欲坠,仍愿为了那三顾茅庐之人死而后已。也许无论过了多少年,无论经历了多少事,在孔明眼中,刘备都是那不折不挠,屡次拜见之人;那静立庐前,安然等待之人,那个听他慷慨激昂,指点天下之人。他不是看不穿蜀汉的未来,而是决心为了那人做一场与天赌命的大梦。纵前路艰难,终不悔与君相惜。

落霞终成绮 难舍总角谊 此情不渝

  在我眼中,孙策和周瑜,是兄弟而不是君臣。是能用生命相信彼此,交托后背的兄弟,不是永远猜忌、防备的君臣。二人幼时便相识,然后将友谊用时光发酵成了手足之间的深厚情感。正如孙策所言:“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二人均是英年早逝,活着时真正并肩作战的时间也不长,然而这样的兄弟之情真的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吗?也许是我一厢情愿的美化,也许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孙策和周瑜,是兄弟而不是君臣。纵得不到这天下,终不悔与君相惜。

身畔人已去 皓首短歌吟 难复旧韵

  荀彧和曹操,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什么是殊途同归的反义词。我本想用“背道而驰”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想想却觉得二人最初,应该是真的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的。那时的文若还不是荀令君,那时的孟德还不是曹丞相,那时的他们所念所想不过是匡扶汉室,还百姓平静幸福的生活,那时谁会想到他们会分道扬镳。一人仍将执念交付汉家,一人想开创属于自己的霸业。开始的路相同,终是走向了不同的终点。那段时光已经化作白纸黑字的冰冷历史,不想去纠结令君的死因,病死也好,害死也好,自杀也好,不论是什么结局,我想令君死前没有后悔: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者,除曹丞相,更有何人?终不悔与君相惜。

虚梦破碎 空留回忆

  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加上他们——曹操和陈宫。虽然他们美好的回忆那么少,相惜的时光那么短。

  从陈宫弃官随曹操出逃到杀死吕伯奢,陈宫的态度发生了从期望到失望甚至是恨的巨大转变。不过是这么短的时光,如此大的改变。忽然想起那一集电视剧,陈宫从白门楼高高的台阶上走下去,曹操从后面追上来,他想到了那年陈宫陪他出逃,陈宫却想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于是他一直走下去,没有回头。或许那一段出逃的经历让陈宫真正地了解了曹操。他了解曹操的光明磊落与胸怀大志,于是抱有那么大的期望;了解曹操的阴险狡诈与心狠手辣,于是感到那么多的失望。

  这才是我犹豫的原因,我无法确定他们是不是不悔曾相惜。

  历史已经定格,后世之人的所有解读不过是主观猜测。于是我一厢情愿的相信,这些英雄,不悔曾相惜。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