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机,守静笃,万物并作,军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少夫天覆地载,人生其间,不过百年。叶落归根,游子归乡,万物定律,成永恒的乡愁。少年不知愁滋味,第一次将愁绪化为心头之物实在这九月的秋。故乡的春夏秋被行李的轮滑扰乱,原本历历在目的点滴斑驳散落一地。那时你明白了,余光中那枚邮票里隔山跨海的不舍,听见了席慕蓉那清远的笛声中缠绕的留恋,查理德克莱德曼琴声中轻吐对故乡的憧憬。
抬头,熟悉的背影里凝结着一种情感,是爱的衍生品吧。我从你身边离开,你看着我的背影,却从未将一个背影留给我,你承受着两个人的痛苦。当我望向那单薄的背影时,我终于明白了,我对故乡的深情是因为你对我的情深。有你,故乡才有意义。
再次见你已是新春。一身洁白美得不生不色。万家灯光燃气久违的温情,我在觥筹交错里体会你对我的欢迎。你面对着山,我面对着你,仿佛久违的老友相拥在一起。了然于胸的默契,不增不减的热情,不说想念直说欢愉。我把根放在你这里,却四海行走。我去看那繁华世界啊,看别样风情。我在异乡的喧闹里怀念你的安静,你是村庄,我是游子,不管走到那里,浓浓的乡情都是因为你。
我像是个渴望被承认的孩子,我流浪是想用一直叛逆的方式让你看到我的成长。我的背包里是苦涩,是勇气,是大声说笑的豪迈,亦有想你时的脆弱。你为我卸下行李,掠去浮沉,让我安睡,将我沉淀。我知道了,不管我怎样的潇洒,你是母亲,我是孩子,不管走到那里,那不舍的牵挂都是因为你。
一代人的乡愁唤起另一代人的缅怀。感性的私人憧憬很重。乡愁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对一个地方归期的期盼,是一种对生活的回望,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有人欢喜有人忧。在楼房的水泥地里感受不到土地的温柔。有人就是爱那炊烟渺渺中的遥远,愿意在田间地头的耕耘中联络感情。家的温度不在钢筋结构里。故乡的独特是生在人间烟火中的亲近感。“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时代中故乡的沦陷让乡愁变得五味杂陈。
节日里的风俗是故乡鲜明的个性所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庆中也各有各的不同,张灯结彩的忙碌里也都有新意。绍兴用茶叶蛋待客,称为奉元宝,迎来了归人和财源滚滚;四川用九品烛,点燃团圆也升起对天地的敬畏。东北在明灯中祈祷来年的平安与富足。而我最恋那凛冽北风中香软的饺子,夹杂着腊八蒜的清香,一碗暖暖的水饺汤褪去疲惫。节日来了,归期也就到了,而如今节日的味道被时代冲击成商业宣传的资本,商场打折的力度比时节更能反应节日,归乡又遥遥了,怀念却愁苦无法稀释。
情结像是一个细小的神经,它敏感的捕捉感知释放感情,"家"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手段,用大家庭维护小家庭,用小家庭支撑大家庭。“家”的情节像是华夏儿女骨子中共有的元素,再大的胸怀逃不过家乡的呼唤。有人在跋山涉水里寻找起点,无数个问号中带着焦急的盼望,“何处是归乡?”怕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急切切的问归期寻归处日日夜夜的守望,盼能踏上那一方厚土。一个人经历历史与传闻链接成一个故事寻找他的根。久违啊,我的土地,你可指望爱你深沉.。
物是人非并非最坏的结局,物非人非的遥遥无期让人后退。干涩沙漠下的楼兰古国又曾是谁泊生活的地方?三峡水库的流水中又藏着多少人的过往?地质变迁掩盖了多少岁月痕迹?归处在何处谁来作答……
乡愁像是一种慢悠悠的交流,像是风景油画一样古典优雅,在细腻隐忧的表皮之下是让人战栗的现实。
你是我梦里的余火,点点星光支撑行途黑暗。声声叹,步步慢,千步走,莫回头。你是我梦里的余火,温存旅人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