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感觉人们的怪癖越来越多,常常就能看到身边的人说着自己阅读障碍、选择困难、密集恐惧,这种现象的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有时候仔细想想是会有一些后怕的,会不禁觉得,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不由自主的走入了亚健康甚至是趋于病态的一种危险领域。我承认我自己很多时候也是选择困难,而且我也失眠常常与天花板对视到天明。但我并不是一个夜猫子,我不热衷于熬夜,感觉自己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压力,但很多时候就是无法成功地在 12 点之前入睡。这和选择困难一样,并不是我自己没有做主的能力,打个比方,当我面对超市里整整一柜各种类别系列的饮料的时候,我真的难以下手去选择自己最想要的那瓶,有时候就感觉仿佛你一旦动手拿了其中的任何一瓶,就会破坏平衡或者发生什么意料不到的事。所以我干脆不选择,每次如果忘了带上自己的水杯需要买水我都会选择康师傅的茉莉蜜茶,就这一瓶饮料从初中喝到了高中,身边的朋友都感觉看这种口味的饮料要看到吐了,但我觉得还好,它使我脱离了选择的境地,让我能够不再这件事上耗费太多的时间。而且一种东西一旦成为了习惯,就会慢慢刻进你的生活里,像是浑然一体。
今天在看《知乎》的杂志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对我的启发很大,是黄继新写的《做决定——为什么做决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在文章中谈到,他曾经也是一个害怕选择的人,但是当他试图开始改变这些性格,开始审视自我的时候,才慢慢挖掘出了这些毛病背后的根源和路径。
在文章里他提到一个词,后悔情绪。就像是武侠小说里那种醍醐灌顶的武林秘籍一样,有时候只要别人给你一把钥匙,你就能自发地挖掘或者展开一个巨大无比的世界。笔者认为难以做选择,是如同一个@负二 的网友的回答中说的,是回避后悔情绪。我觉得这是一个新奇而且微妙的词语。它把选择困难这种几乎人人拥有的毛病从一种抽象的亚健康状态一瞬间就形象具化,通过一个根源而使它拥有了自己的血肉,感觉不再那么难以攻破了。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此的辗转、纠结呢,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内心里在对后悔情绪的抗拒,比如小到和朋友出去逛街,当你在黑森林和芒果慕斯之间纠结的时候,你无法选择的原因可能是你两种甜品都想要,但你却没有足够的胃口去吃下两个分量十足的蛋糕,当你选择了黑森林,在吃的时候你的味蕾得到了满足,但是你的内心潜藏的欲望里却还在惦记着那块黄灿灿的芒果慕斯,这大概就是最微小的一种后悔情绪,因为得不到你会开始渴望它的味道并且后悔为什么在选择的时候没有挑选它,然后下一次更加对于选择无所适从。
有没有不会后悔的时候?这就像一个死循环一样的问题。但其实如果无论选哪个,心中都会存在遗憾,也就是说,无论怎么样都无法回避后悔情绪的产生的话,既然摆脱不了,为什么不欣然接受。这篇文章给我最好的收获,是笔者为我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摆脱选择困难的五条贴士:
1. 有足够的治理区快速判断哪些选项是最优的。如果难以选出一个,那就选出 Top5 来。
2. 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3. 从 Top 最优解中,随便选一个。
4. 有勇气承担任何一个决定带来的所有后果。它既包括你所能预见、希望达到的后果,也包括你无法预见、你不希望出现的后果。
5. 告诉自己:不会死人的。
用我自己通俗的话来理解的话,这五条所要告诉我们的意思,就是别想太多。很多时候想得越多就会造成越多的忧虑。比如小时候我只有在做了错事,必须打破了妈妈的花瓶,或者弄丢了很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才会才生那种巨大的恐慌和无措感。但是随着年纪长大,脑子里装进了越来越多的东西,顾虑的越多。就像每次去参加什么大型的考试或者活动的前一晚,都会紧张的失眠,但是到第二天清早才会明白,只要自己尽力就好了,如果到时候还是考不过或者表现不好又能怎么样呢,再紧张再焦虑也不能改变事实,还不如睡个安慰觉养足精神更划算一些。
这样换一个思路想的话,其实选择困难和怯场是属于同一个问题,那么如果看开点,反正不会死人的,既然追求不到完美,那何必不随性一点,随它去呢。虽然不能立马就让自己改掉选择困难的这个坏毛病,但我觉得听君一席话,真的是胜读十年书啊。有时候虽然看的东西越多想的东西越多就越复杂,但还是得看的更多才能扩宽眼界,才能想通透很多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用正式一点的书面用语来说就是,只有当你的境界达到了,你才能欣赏那个层次的美好风光。当你在山脚,你只能看到无尽的大山;但你在山腰,你只能看到参天的树木;但你在攀爬的路上,你只能看到山顶是白茫茫一片的云海;只有坚持到最后爬到最顶峰的人,才能看到万里风光和灿烂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