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12月的理工大校园,寒风泼辣地拍打在我们的脸上,枯黄的落叶已渐渐凋零,空气仿佛在闹着它冷冷的臭脾气,穿着厚厚的棉衣,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钻心的寒冷。而我,作为一名亲历了我校第二届“感动校园”活动的学生记者,却因那一次次的感动和震撼而温暖如春。
朋友,你说感动是什么?我一直以为只有那些大人物的精神品质带给我们的情怀才叫感动。可是现在才知道,感动就是不求回报,用善良和奉献照亮别人的一份爱;就是为了梦想一路上披荆斩棘,日复一日的奋斗和坚持的一种力量;也许还可能是引起我们心灵悸动的情感共鸣。其实感动就存在我们生活中每个角落,它很平凡,却能在我们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亲历感动,我为你点赞
“小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现在我只是做着和帮助过我的人一样的事情而已”“艰苦的训练,流过汗,受过伤,这就是成长的历练吧!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会成功”……
在第一轮的寻访“感动校园”人物阶段,能听到这些真诚的话语和一个个书写着爱与坚强的故事,我深深为自己的学生记者身份而荣幸。我采访的刘功起是我校慈善义工总队长,他已带头组织参与校内外慈善公益活动120余次,团队累计服务工时约20000小时,个人累计工时达800小时。带头清理小广告、打扫稷山上的垃圾、创立宣传无偿献血服务队……这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被他做到了极致,他始终把公益当成了自己的责任,这种服务他人、将爱传递的精神深深让我感动。
我采访的第二个人是孔凡厚,他的父亲是残疾人,母亲常年有病,家境的窘迫却让他更加懂得了坚强和感恩。他大学四年的寒暑假都在外打工,而且在工作上稳扎实干,获得过“全国高校十佳社联领袖”等一大摞证书。自己已经非常贫困,而他却将得到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部分钱捐给了沂源县一个14岁的孤儿。他只是说了一句:“小时候得到过他人的帮助,我只是在做着和帮助过我的人一样的事情。”话未说完,我已被他的坚强和感恩的精神感动的热泪盈眶。
经常去图书馆的同学应该知道,一个个“感动校园”候选人事迹的宣传展板上各种“点赞卡”贴的琳琅满目。为了更好的传递校园正能量,这是组委会发起的“为我点赞”活动。“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很乐观的同学,今天看了你的故事才知道你有多不容易,你很赞,向你学习!”“成功与贫穷无关”、“你是最棒的”、“加油”……这些简短意赅的话语为候选人点赞支持,短短几天时间就得到了上万名理工学子的关注和参与,每个人也都被候选人的无私奉献、坚强乐观、奋发有为所感动着。
总有一些人或事让我们刻骨铭心,把信念传递。那一刻我们曾感动泪流,那一刻我们曾豪情满怀,那一刻我们曾内心震撼。是他们让山理工的冬季蕴满温暖,带给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
晚会现场,感动已升温
12月23日晚,由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的“第二届‘感动校园’学生人物颁奖”晚会在大学生艺术中心礼堂倾情上演。
平凡中见伟大,小事中见真情。动人处,眼噙泪花;艰辛处,敬佩不已。获奖者的真情表白,深深触动大家的心灵。师生们在感动中,深化自己心灵。
多少人,被互相扶持不是兄弟却情同手足的陈凯、徐崇飞所感动,感动于他们的坚强乐观,感动于他们谱写出的友情真谛;多少人,被梁帅帅、孔凡厚的自强不息,励志成才所感动,家庭的苦难和贫困永远也阻挡不了他们上进、奋斗和感恩的那颗心;多少人,被卞玉帅、柳翊平的执着付出所感动,感动于他们那矢志不渝,披荆斩棘,为梦翱翔的默默努力。还有那跋涉甘南,用支教点燃山区孩子梦想的赴甘南实践团;勇担重任,无悔倾心“特教”事业的电气爱心社;将爱与责任渗透于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失物招领团队;英姿飒爽,捍卫国旗尊严弘扬爱国精神的国旗班。他们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模范,他们是理工大的骄傲。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邹广德为了照顾身患侏儒症的徐崇飞,在颁奖留影时特地蹲下身子,在颁奖典礼中这也是唯一一组感动学生人物蹲着留影纪念的,那一瞬间掌声雷动。主持人李竞元感慨道:“我是第一次蹲着主持,却是最高贵的一次!”徐崇飞的乐观豁达、自强励志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与同学对他的尊重与关怀同样赢得我们的喝彩。
每一位“感动校园”学生人物走上奖台和走下奖台,都会有经久不息的掌声迎接和欢送。10次迎接,10次欢送,这发自内心的掌声让12月末的校园温暖如春。“这次真的没有白来,很受他们事迹的鼓舞,我也要像他们学习。”坐在我旁边的法学院小李同学激动地说到。
感动付出,背后的故事
一场温暖和感动的晚会精彩上演的背后,是一个个为“感动校园”寻访活动默默付出的老师和同学们。
本届“感动校园”学生人物寻访活动历时两个月经过了报名推荐、多轮人物寻访和民主评议多个环节,最终从三万多名理工学子寻访出“感动校园”学生人物十名,提名人物八名。
在寻访阶段,为了深入了解、挖掘82个符合条件的申报学生人物的事迹,校学生会和各学生媒体成员联合成立了4个寻访小组深入各学院开展座谈交流会,针对申报人事迹的真实程度、最打动人的细节故事等主要方面展开寻访。在申报人回避情况下与他们所在班级学生干部、同学、舍友深入交流,与辅导员进行联系,了解他们在校师生评价。寻访阶段结束后评议出候选人24名,并每人形成一篇1000字左右的事迹材料。
为了更好的传递校园正能量,组委会将候选人的感人事迹制作宣传展板和手册在逸夫图书馆发起“为我点赞”活动,“成功与贫穷无关”、“你是最棒的”、“加油”……这些简短意赅的话语为候选人点赞支持,短短几天时间就得到了上万名理工学子的关注和参与。最终经过民主评议确定最终人选。
当前期准备工作结束,重头戏就开始上场。如何才能策划好这场晚会是对所有准备工作的最佳呈现。校团委副书记高静静统筹全局,严格要求,从开场视频到背景音乐,从主持人主持词到颁奖过程细节的斟酌,从事迹材料到颁奖词,一遍遍的否定、修改、再改。我们校报学生记者团作为主要参与媒体积极配合工作,绞尽脑汁,对材料一遍遍的完善,仅仅事迹材料前后修改了七稿。为了颁奖现场的PPT展示完美呈现出获奖学生名字的手写效果,每个字要至少15张图片叠加连续播放制作,电视台的同学连续两个夜晚通宵加班赶制出来……
当主持人在背景音乐中声情并茂的读着感动校园学生人物的事迹材料与颁奖词时,我想每个为这场晚会付出的人心底都在漾着一种付出的快乐吧。我记得在颁奖结束后,校学生会主席刘锦韬长长舒了一口气说,奖杯大家都捧走了,留给我的不只是获奖人物的感动,更是那些日日夜夜尽心竭力的小伙伴们,我们一起的努力。
今天,我们在“感动校园”活动中发现感动、传播感动、体验感动。感动过后,在这里也留下了最珍贵的东西——希望,那些捧着奖杯的人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感动的世界,让我们满怀希望地去面对生活给予的奖赏或考验。这一届落幕是下一届的开始,因为“感动”会在理工大校园传承和延续,并不断给予理工学子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