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几座城,几段故事,一生情。
读了撒哈拉的故事,我讶异,一个女人竟可以拥有那样一份不羁奔放的灵魂,毫不夸张地说,她是一个彻底自由的人,自由是拥有着强大吸引力的事物,它曾让多少人为之赴汤蹈火。若是自由当前,爱情与生命都变成了附属之物,拥有了自由的灵魂,才是完整的灵魂。但三毛的魅力并非如此,相互碰撞的天性让她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深入了解才发现,原来一个如此不安的人内心也可以那般细腻。所以说三毛是一个神奇的人,很多年后,我们早已忘记了当年那个患有自闭症的二毛,忘了陈懋平,忘了陈平,留在这世上的印记只有那个浪漫多情的三毛,那个留着卷发梳中分的气质女神,只有那一座沙漠,只有那个陪伴着他的大胡子荷西,只有一曲悠远深长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读了三毛的作品,我不禁为它四处流散的人生轨迹所深深震撼,在当今的很多人看来,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居所,一个坚固的三口之家,为生计奔忙就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了,尽管很多年轻人的口中声称要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岁月依然还会无情地抹杀掉他们那份最初的热情,现实的打击让他们无法把生活过成电影,把日子唱成歌。但三毛做到了。
无论是《稻草人手记》还是《撒哈拉的故事》,展现给我们永恒的主题,都是关于三毛对自由的向往,哪怕是在她失去荷西最为脆弱的那个阶段,她依然保持着独立的思考精神,没有被外界的言语所左右。尽管在她深陷爱河找到终生伴侣的时刻,他们二人之间依然能够存留一份必要的理性,荷西会大胆且真实地告诉三毛,如果有下辈子我不会再娶你,因我不愿再听相同的话,做相同的事,看着一张相同的脸。这才是爱情最高深的境界,如朋友般和平相处,如亲人般相互依赖,如战友般并肩面临苦难。
读三毛的作品,一股浓烈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但它不同于读外国作品的那种生涩感,三毛的作品让我们觉得有几分亲切,与其说是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倒不如是对传统的一些弊病进行思考。三毛的作品亦不同于其他台湾作家的书籍,少了几分你侬我侬的小家子气,尽管是女作家,她的文字还是止不住流泻出对于自由的向往,人生真谛的追寻。
一个成功女人所该做的大抵在三毛的身上都有了展现,她的文字之所以富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之所以能够征服近乎所有那个时期的中文读者,是因为她能用最细腻的情感去追寻最自由的人生,去构造一个最有价值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