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金融应回归实体

作者:李成 发布时间:2013-10-12
 

      钱荒:金融应回归实体

                            

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成为金融市场最热门的话题,6月22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达到13.44%的历史高位,整个银行间市场风声鹤唳,最引人关注的是,央行没有像以前一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是借机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了一次压力测试,试图主动挤掉银行泡沫,将在银行系统空转的资金挤向实体经济。

银行间集中爆发的流动性紧张,主要受到年中资金需求的增加、外汇占款减少,特别是央行突然“变脸”的影响,深层次的原因是银行为了追逐高利润从事高杠杆化的经营,大量的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套利,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忽视了流动性的管理,造成了结构性、季节性的期限错配。从根本上讲,当前制造业不景气,投资回报率低,而收益率高的行业又存在着行政性的垄断,进入的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存在困难和障碍,民间资金没有投资实体的意愿,大量投向了理财产品和金融体系,在金融市场空转套利,形成了实体领域的缺血和贫血。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5月末,我国的货币余额M2达到104万亿,这表明我国的金融体系并不缺钱,我国在长期的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加上长期的信用扩张,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泛滥和泡沫。总体上的流动性相对过剩,银行间和实体经济却出现局部性、结构性的资金短缺,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机构性矛盾。

央行的强硬态度改变了货币政策长期宽松的市场预期,意在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减少资金的空转,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但是把资金挤向实体经济只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还要改变扭曲了的信贷结构,才能真正达到服务实体的目的。目前,信贷资金大部分被国企、房地产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获得,一方面造成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推高了房地产泡沫,也使累积的债务风险不断增加,放大了中国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国企占据着有限的信贷资源,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土地等抵押资产,资金的获取非常困难,融资成本高,使得生存非常艰难。然而部分大企业并没有利用借贷去扩大再生产,而是又将资金投向了信托公司,再次返回金融领域,造成了金融的虚拟繁荣和实体经济的衰落。

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要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银行既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又要创新信用体系,提供适合小微企业、三农、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减少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满足不同企业、行业的资金需求。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激活存量,用好增量,将放弃货币扩张、经济刺激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可以看做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让金融服务实体,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