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出台,上半年经济增速7.6%,高于7.5%的经济增长目标和普遍的市场预期,但是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钢铁、煤炭、水泥、航运以及房地产相关产业非常困难,另外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看不到其他的增长点,对于中国经济市场普遍不乐观。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成为当务之急。
连续三十年两位数的增长难以复制,中国开始进入了稳定的增长阶段。对于长期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经济减速并不可怕,反而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余地反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通过牺牲短期的增长速度来换取长期的发展动力和新一轮改革的红利。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发展形势和前景乐观,经济增长显现出乏力的征兆。虽然美国和欧盟经济先后见好,但整体世界还没有彻底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结构处于低端的中国转型之路更为艰难。从国内状况看,一方面,三十年来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低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环境成本,发展到今天,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劳动力优势消失,土地、环境成本上升,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已经让位于越南等后发国家。另一方面,国企独大,依靠特权廉价获取土地、信贷和自然资源,由于垄断稀缺的资源,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艰难,既得利益部门还设置准入障碍以限制中小企业的进入,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归根到底,中国经济的不景气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困境,只有激活微观企业的活力,才能走出低迷,实现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开放的红利在三十年后逐渐消失,累积了几十年的结构性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依靠扩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路径依赖不再奏效。同时,经济调整升级步履蹒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困境。如果能够突破困境,实现成功转型,我们就会像日本、韩国一样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否则,很有可能重蹈拉美、东南亚国家的悲剧,经济社会发展陷入长期的停滞,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从此遥遥无期。改革势在必行,唯有改革才有出路。
过去的30年里,一旦遇到增长乏力和经济困难的状况,我们往往依靠宽松的货币、政府主导性投资走出发展的困境,形成固定摆脱危机的路径依赖,造成了扭曲了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投资的扩大造成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而且在不断的扩张和紧缩之间加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新一届政府主政以来释放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政府没有出台大型的经济刺激方案,减少过多的干预,更多的依靠市场自主调节经济的运行。
首先,推出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明确了机构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一些行政审批事项,把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放权给市场和社会,让它们按照市场规律自主调节。目前,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淘汰落后、多余产能已经成为结构化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这些恰恰是需要严格审批的行业,而其他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并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在6月份银行间的流动性紧张中,央行的姗姗来迟表明了把资金从金融领域挤向实体经济的强硬决心,新一届政府把挤掉金融领域泡沫作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突破口,迫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由于制造业发展困难,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下,大量的资金投向金融市场空转套利,使得资金难以进入实体领域,而且紧张的信贷资金也大都被国有大企业和房地产获得,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激活存量,用好增量,表明了我们将放弃长期的宽松货币、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子,让资金流向制造业和实体领域。
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都是在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内生动力,通过市场化和结构化改革,改变以前依靠经济刺激拉动增长的发展方式,淘汰过剩产能,重新审视地方债务风险,打破国企垄断,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还要采取激活微观企业活力的措施,减少企业税负和费用负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搞活微观经济,帮助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这些结构性改革一定会触及既得利益部门的利益,这一过程充满阻力和挫折,因此要拿出应有的政治智慧、勇气和决心,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除了改革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