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活下去

作者:王明倩 王文波 发布时间:2013-07-10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先生在北京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到了上帝的怀抱。两年多后的今天,读完了夫人陈希米纪念先生逝世两周年的文集——《让死活下去》,心中暗流涌动难以平复,那种感动和触及就像水滴浸入海绵一般慢慢遍及全身,最后变得充满重量,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去注视,去体会。

(一)挣扎

说到史铁生,大家熟知的还是《我与地坛》,或者小学课本中的《秋天的怀念》。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男孩子,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却失去了双腿。正常体格能拥有的一切平凡动作瞬间成了遥远的奢望。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才在静谧的地坛中整理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这样透彻的心绪。

我们都看到了他的坚强。可是在《让死活下去》这本书中,只在最亲密的人面前,才看见他的挣扎:“我知道,你心里的苦,不能用眼泪,也不能在屋子里;……我问你,你那时哭了吗,你说,是绝望,绝望不是一种哭的感觉。”短短几句话,似乎看见了那个摇着手轮摇椅恍恍惚惚、慢慢悠悠前进想要摇到这个世界尽头的身影,如何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绝望。

他就是这样挣扎着过来的,早年双腿瘫痪、母亲逝世,后期的尿毒症,他的生命在挣扎中继续,却从未放弃过思考,而文字是他的记录方式。

(二)勇气

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他的睿智和坚毅,那么,他的爱情呢。有的时候觉得不可理喻,世俗的偏见让人以为:身体有残疾的人似乎就无法放心去爱。殊不知,他的爱情没有了虚荣和利欲,才更加动人心魄,更加惹人动容。只是好多所谓正常人那可笑的优越感忽略了这爱情背后的真实。虽然史先生已不在,在这本充满真挚的纪念文集中,明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与陈希米女士赤诚的爱恋。

他并不怯懦,他说她若爱就应该留下来;他并不自卑,他说他们要爱得不同凡响,要有“耀眼的爱”。他说“我们要像两个好孩子,永远赤诚,永远好奇,永远疑问,永远探索。”那是他们看到的境界,虽然孤独,却向往。他们不是风流才子与美艳佳人的传奇故事主角,甚至是命运并不宠爱的弃婴,却敢于如此强悍地向世界证明:就是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有勇气去爱,有勇气去坚持爱。他们一直这样做,“那是他们在一起时期望的。他们曾经决心要过好,要真的幸福。不是因为要给人家看,而是要试着自己做。他们没有把握,只是决心努力。他们什么也没有,只有诚实。对自己,对彼此,诚实了再诚实。”

(三)诚实

要我说,人们读完史铁生,会变得坦然和澄澈。而读完陈希米纪念先生的《让死活下去》,更变得勇敢和诚实。

陈希米。很有音律美的名字。史铁生的太太。他在去世前曾经公开多年前写过的情诗:

“希米,希米

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

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

那个在地坛里黯然神伤的孤单者,那个用平和语言解释死生的思考者,竟会用如此赤诚的语句热烈地表达着感激。他们真的互相懂得,互相支撑。

她在纪念先生的书中写道"现在我唯一的法宝,是诚实,那是你留给我的最大财富,是对付人生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点点都不夸张,我看着你就是用它对付人生的,我已经学会,不管是对问题还是对人,只要静下来诚实地问一问自己,差不多无一例外,一切迎刃而解。我们可能不得不原谅自己的自私,也不得不包容一点虚荣—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还要看清和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坦然就来了,接受就来了,就有了节制,就有力量承担了。"

这是他给予她的信念:诚实地对待自己。

一个女子,能遇见如此睿智的男子,所以如此勇敢地去爱。在他去世后,甘愿忍受孤独,宁愿承受痛苦用文字去祭奠。甚至将这样的悼念文章完全写作了情书,不再需要第三个人懂,他们就是见证和信物。是什么使得一个女子如此有勇气,没有子女,孑然一生,和心爱的人只此一辈子?还好有爱,热恋的爱,亲情的爱;并有勇气诚实地面对心中的爱,这样的诚实在漫长的一生中逐渐演变成为让人景仰的勇敢与伟大。

 

今天的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饶舌而平庸的时代,我们也许把“郁闷”、“悲催”、“纠结”一类的词汇轻易挂嘴边,但是却鲜于感受真正残酷的命运所带来的灼烈伤痛,那种在痛苦和绝望之间摇摆的真挚情感。犬儒之道让当下的我们学会用尖刻的语言针砭时弊,却忘了用诚实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而这样一本书,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想,不仅是对伟大爱情的纪念,不仅是对内心诚实的勇敢,不仅是对人生变故的思考,更是让人静下心来诚实地面对自己、正视生活的启迪:《让死活下去》,让爱超越死亡,让内心的诚实冲破世俗的囚禁,让人性的勇敢在沙漠中也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