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和文学的断想——评张玉霞副教授新作《从镜之像到灯之影》加到另一片后面

作者:常勇 发布时间:2013-01-13

    学术界有一种弊病,就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说的玄之又玄,让人望而生畏,进而顶礼膜拜。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些学者为了表明身份而故意给读者设置的阅读障碍,划定狭隘“圈子”的伎俩罢了。究其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对自己的研究不自信,故弄玄虚。二是有意为之,跑马圈地。在这种不良的学术风气之下,山东理工大学张玉霞副教授的新作《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一书仿佛像一缕清风,令人耳目舒爽。读罢全书,掩卷遐思,不得不感叹她把复杂的问题说得这么简单而清楚。全书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练,事例详实,观点新颖,发人深思。全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很强,是一本难得的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好书。
        张玉霞副教授近年来潜心影视艺术的研究,乐此不疲,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她曾先后出版了《电影艺术三论》、《电影艺术鉴赏》等学术著作。新作《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是其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学比较研究”的结题成果。笔者在与张副教授请教恳谈时得知,这本书从立项到结题历经6个寒暑,书稿出版过程中又经过几次增删,方才付梓,由此可见,她治学的态度是何其严谨。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扎实严谨的学风,本书才能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阐明近百年来六代导演的文学改编历程和心得体会。
        全书分上下两篇,由序言、导论、后记、五个章节和三个附录组成,煌煌300多个页码。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在全书的序言《文本转化与价值判定》中所言:“本书专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并且站在历时态的关照中评判改编的文化意义,将代际导演的文学改编作为考察线索,突出了文本转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价值判断。作者的研究在近年是较少见及的文学和影视改编的探究专著,研究的稀罕性值得推崇。”
        关于电影和文学之关系,学术界有过几次争论,影响最大的是1979年发端的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的讨论。此后,这一论断成为了新时期电影理论和创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然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读者、观众审美趣味的转换,当我们再次来重新审视这一命题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把玩和深思。一是三十年间,文学和电影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因为“丢掉戏剧的拐杖”而疏远,反而更加紧密,成为彼此之间互相参照、互相影响、不可或缺的关照对象。二是长久以来,在影视行业内,编剧的尴尬地位正在慢慢破冰。2012年,“大众电影百花奖”在1980年取消最佳编剧奖32年以后,再次增设“最佳编剧奖”便是极好的明证。 三是2011年,在中国学科体系中,长久以来依附于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终于自立门户成为与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学类”。四是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甚至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白鹿原》、《一九四二》、《后宫甄嬛传》、《失恋33天》、《搜索》等影视作品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如果从文学和影视的关系角度切入,不难发现它们有太多可以值得玩味的玄机。
       现代社会,“读图”这一新的阅读或者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激烈的冲击着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翻看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我们不得不惊讶于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2000年,全国电影票房仅为8.6亿,而2012年已经突破168亿元 ,仅《人再囧途之泰囧》单片票房就达11亿。这些数据一方面昭示着电影行业的复兴和“影像阅读”的强大号召力,另一方面也暗含着电影背后的支撑力量——文学不可避免的没落和文字阅读方式的式微。当然,说文学的式微并非否认文学之于电影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文学正以一种涌动的暗流促进着电影的发展和勃兴。2012年的热门电影《白鹿原》和《一九四二》的成功正是首先得益于小说原作的文学成就。张玉霞副教授敏锐的发现了百年来文学和电影大环境的巨变,并紧紧抓住文学和电影关系,特别是“文学改编”这一点,切入电影的研究并得出了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作用的学术观点,这种学术的眼光、勇气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张玉霞副教授在大学常年从事文学和影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文学和影视两个学科的学术积淀和交叉共融为本书的书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以导演代际为纲,从电影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此外,书中为了阐明文学改编的实践及理论,选取了电影史上许多典型的改编案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文学著作和影视作品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由于这些案例大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加之鲜有如此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故而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书中的个案研究选取了张艺谋的电影改编和王朔小说的电影改编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梳理了国内最好的导演和编剧对于文学和电影之间关系的认知与体验。这些鲜活生动的电影改编案例对于此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实践必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此外,本书的序言周星教授所做的《文本转化与价值判定——关于文学的影视改编思考》一文,全面集中的体现了他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思考,文章极富洞见又紧扣前沿,是一篇难得的研究佳作。另外,书中附录的《略论影视艺术与文学之关系》、《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两篇文章是张玉霞副教授近年来发表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具体而微的概观全书的内容,亦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纲目和概要。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妨先从这两篇文章入手,寻其经纬,或可有自己的发现与作者交流。
       随着影视文化的普及和影视产业的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视觉狂欢”的崭新时代。当曾经全民普及的文学阅读变得日益“奢侈”,而成为品位和优雅的代名词的时候,张玉霞副教授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这样一部学术著作,让我们可以暂时忘却影像的喧噪,沉浸在朴素又内涵深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体味影像和文学的表里关系,玩味和关照影像背后文字的巨大魅力。从这一方面说,这一作品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可谓善莫大焉。

 
作者简介:常勇,山东省文学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现就职于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编剧作品有电影《完美人生》、五音戏《云翠仙》等。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