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不在 妙术何来

作者:宋维灿 发布时间:2012-10-10

南丁格尔“以至诚于上帝面前宣”的“终身纯洁,忠贞职守”的誓言还在云端回响,白求恩一身白衣,手握手术刀的身影依然印在我们的心间,可缭绕在我们耳际的,却成了一场又一场医患的争吵纠纷。

“医者,父母心”这是一个多么温暖人心的句子。在我们的记忆中,医者,不就是以为人父母的无私为患者奉献,以为人父母的仁爱给患者关怀,以为人父母的细心竭力解除病患的痛苦吗?是的,我们还记得李时珍不辞辛苦地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亲尝百草,著成《本草纲目》恩泽后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滋养了仁爱为本的医德。我们欣慰,这种父母心的医德经历千年,仍然在一些有良知的医务人员身上传承并散发着。

    吴登云,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一个平凡的名字,一个同样平凡的岗位,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将那些光辉的故事与他联系在一起。“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感化了多少佛家弟子,可那不过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传说。而他,吴登云却曾亲手割下自己的皮肉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烧伤患儿做植皮手术。生于扬州的他,大学毕业就告别了小桥流水的故乡,来到高寒缺氧的帕米尔高原,治病救人,一干就是36年。语言沟通的障碍,极端恶劣的气候,简陋的医疗设备……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除了非凡的毅力,更重要的是那颗热诚的“仁心”。医院位置偏僻,离血库远,有多少次,面对病危的患者,他毅然伸出胳膊,将自己的鲜血抽到别人的血管里。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原本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也沾染了只重私利的习气。为了一己私利,一些人穿着白大褂却丝毫不讲职业道德,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道德,脱离病情实际实施不恰当、不规范、不道德的行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2012年初,一则“中国人均每年输液8瓶”的新闻揭开了‘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引发全社会的思考。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背后,是一些没有医德的医务人员,为谋取‘灰色收入’而设置的陷阱。

深圳一名患儿因无法正常排便在当地儿童医院就医,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在医院拍了十几次X光片,并被告知需要进行高达10万元的手术治疗,但转至广州市儿童医院,医生仅开了八毛钱的石蜡油就将其治愈。其中折射出的医者道德素质的差异要远远大于十万元与八毛钱的差距。把患者当成牟利的对象,医疗消费成了医生主导的消费。如此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这样的医生与匪徒何异?

医德医风的滑坡危及的绝不仅仅是患者的财产安全。前些天在齐鲁晚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报导:某医生在为产妇做完剖腹产手术后,因产妇家属拒绝付红包,竟然故意用缝合针将产妇的肛门缝合。我想,每个听闻此事的人都应感到悲愤。医者,父母心,一个医生怎么能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情呢?只因一己私利,就置患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难怪有人质疑:‘究竟是治病,还是致病?’这样的故事已屡见不鲜。重症患者被送到医院,医生竟然因为押金不足而拒绝为其医治,活活被耽误了病情。试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医者的‘仁心’还值多少钱?

缺乏一颗救死扶伤的“仁心”空有一身治病救人的技能,不向着治病救人的方向发展,“妙术”又何以称之为“妙术”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