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经世之作,一种治世学说,博大浑厚的国学以“仁”,“义”,“礼”,“中”等治世思想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孔子思想何以经久不息,它于人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6月3日晚,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作客稷下大讲堂为理工学子带来一场题为《孔子思想与和谐人生》的专题报告。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杨院长从孔子历史地位讲起,孔子学说经历尊崇、膜拜,评论,指责,谩骂、揶瑜等不平的坎坷,虽然一直存有争议,却早已在国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积淀,而当今社会众多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立足于孔子而确立的,简而言之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所谓国学菁芜并存,好坏杂糅。当谈到历史中对孔子思想内涵的误解时,他引证古籍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主张等级制度,而是主张为人君应止于仁的爱民主张;“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由于断句错误,也并非主张愚民政策,而是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的“重民意”思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并非主张大夫犯罪可以轻恕的贵族特权,而是提倡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以礼乐治理国家的方法;“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非轻视妇女,而是主张处理夫妻之间、君臣间应当注重尺度。

礼,万物者也。仁,修己与推己也。他说,孔子所说的“仁”包含推己及人、泛爱等含义,用两个字简单概括为忠恕。而要做到仁者,首先要从亲亲开始,进而推己及人,以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的社会状态。针对中庸之道的思想,他认为,在孔子思想里中庸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大家常说的仁与礼。中,中道也,不偏不倚即为中,而要践行中庸之道,则要学会把握尺度和时机。
谈到孔子的人生境界,他借用孔子弟子的话说,孔子是一位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面对孔子我们仍知之甚少,站在这个距离上,应该以仰望的姿态来对待孔子,来理解他流传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
谈到孔子的人生境界,他借用孔子弟子的话说,孔子是一位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面对孔子我们仍知之甚少,站在这个距离上,应该以仰望的姿态来对待孔子,来理解他流传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