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怎一个清明了的

作者:田光旭 发布时间:2012-04-05

   清明,这一历经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人们对它的推崇和热衷,却有些淡化了,于今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看来,清明正渐渐退化为一个普通假日,繁忙学习工作之余的休憩。谁曾念及过清明那千年宛在的繁盛?谁曾读懂了清明那久远绵长的忧伤?只是遥遥望望去,清明,便有一股古朴,悠远,庄重的前朝遗风,扑面而来,这千年的积淀,怎一个清明了得!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常常被看作祭祀扫墓的日子,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告慰逝者,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传承着先人的遗风,细雨萧凄,祭酒墓前,天地间仿佛感召到人间的无尽的追忆与思念,怀古伤今,不能自已。
    
今日的清明已不仅仅是祭祀扫墓,更容纳了寒食的文化内涵,而说到寒食,人们往往会追忆起那个遥远时代里成就了一番伟业最终却遗憾葬送在荒山烟火的人物——介子推,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只有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成为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于是亲自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悲伤不已,为不负介子推的恩情,从此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然而历尽千年,寒食节被一代代人追忆和缅怀的,又何止一个介子推?!千年之后,昔日的寒食已成为清明深厚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早已废弃了吃冷食的习俗,却将追忆和缅怀永远地传承下来。扫洒祭祀,默然肃立,把那些历朝历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者铭记于心,以史为鉴,自勉不息,孕育希望,才是清明的最终体现吧。
    “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奏一回断肠的古曲 ,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 , 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绪古巷的忧郁,写下琵琶的旋律飘逸的外衣, 街上叫卖的小曲。驻足《清明上河图》前,仿佛隔空变换到北宋的清明时节,一切模糊又清晰,仅仅是一幅长卷就给了我深深地震撼,今日的清明何曾如这般繁盛!而更重要的是,时人心中还能否存有如古人那样的虔诚?念清明那千年宛在的繁盛,怅清明那久远绵长的忧伤。这千年的积淀,又怎能轻易放下?怎一个清明了得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