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边的女子——萧红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02-23
简介   
    萧红(1911,黑龙江呼兰河县~1942,香港)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生于地主家庭,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走上文学之路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许多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青岛印象
    在萧军、萧红还没有来到青岛之前,他们认为这里“既未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又无走狗们的横行不法”……然而来到青岛不久,他们就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当时青岛虽尚未沦为殖民地,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特务横行,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现实,萧军曾写下了这样沉痛的诗句:
     归来了。/这是我的祖国,我的母亲!/在那里,/有鞭挞,有辗压……/这里也是一样?/我的祖国,我的母亲!———/在那里,/有罪恶,有不平……/有盈街的乞丐;/有漫天的哭声……/这里也是一样?———/我的祖国,我的母亲!/这美丽的都市……/这就是合理的社会吗?———
    这血泪凝成的诗句,正是当时青岛社会的真实写照;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正是对那人吃人社会的强烈控诉。这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一步激发了两位年轻人胸中的反抗怒火和对千百万遭奴役的同胞的深切同情……
    两萧到达青岛后,靠了舒群等朋友的帮助,在观象一路1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租了一间房子居住。这里地处海边,环境优美,左右两边都可以看到大海。那碧蓝的海水,起伏的群山,翠绿的树林,飘荡的船帆……都强烈地吸引着这两位渴望自由的青年,使他们常常暂时地忘却生活的贫困和烦恼,陶醉在美好的想象之中。
在青岛的生活与创作
    青岛美丽的风光,并不能减少他们心头的忧伤,更不能削弱他们的战斗意志。这时,萧军被朋友介绍到《青岛晨报》文艺副刊当编辑,工作之余便创作长篇小说;萧红则一面创作,一面在家操持家务。此时他们的生活,是相当困苦的。据他们的朋友回忆说,这时萧红身穿旧布旗袍,脚穿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头发用一根天蓝色的粗糙绸带束着,每天要到街上买菜,再回到家中劈柴烧饭,做俄式大菜汤和烙葱油饼吃。后来穷得连大菜汤、葱油饼也吃不成了,就到马路上去卖家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仍勤勉不辍地潜心创作。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萧军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也完成了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生死场》。这两部作品,是他们奉献给千千万万不愿作奴隶的人们的最好礼品,也是奠定他俩文学史地位的成功之作。
    这两部作品写成后,他们寄给了远在上海的鲁迅先生。鲁迅对这两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多方设法介绍出版,并亲自为这两本书写序。在序言中,他赞扬《八月的乡村》是描写东北被占领小说的“很好的一部”;“‘要征服中国民族,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但这书却与‘心的征服’有碍。”而对《生死场》,鲁迅则赞扬它“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东北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正当两萧想继续留在青岛生活和写作的时候,意外的情况发生了。随着省会济南以及山东各地中共地下党组织遭破坏,青岛的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市委书记高菘以及舒群等地下党员被捕,作为党的外围组织的《青岛晨报》也被迫停刊。这种政治气候的突变,迫使两萧不能再在青岛呆下去了。就在这年的11月1日,他们躲开了警察和特务的监视,抛弃了所有家具,搭乘一艘日本轮船逃离青岛去了上海,开始在鲁迅先生的亲切关怀和帮助下,投身于更加艰辛复杂的文学事业……
文学的收获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呼兰河传》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其中《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还入选苏教国标版语文第十册(五年级下册)第18课和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五年级下学期)第7课(为《祖父的园子》)以及沪教版六年级上册(名为《祖父和我》)。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火烧云也是其中
   《萧红选集》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大学生艺术中心231室)

电话:0533-2782236 邮箱:xtw@sdut.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理工青年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