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车子渐渐驶入了南京,南京秀美的容颜隐约显现在我们眼前。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伴着午后湿热的空气,一层薄薄的雾气缓缓腾起,整个金陵城披上了一层淡淡纱衣。退却了午后的烦躁与湿热,南京给我们以这个季节少有的清凉怀抱。
南京,战国时楚威王始置金陵邑,以为“王之地也”,这是人为的封号,同样也是自然的恩赐。金陵王气自古就有名,相传秦始皇东巡到金陵,望气断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令人“凿钟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不知是巧合还是真有其事,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都是很短命的小王朝,总成不了气候。南京,南倚长江,东据出海口,四周群山相拥,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江下游地带,位于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政治地位显赫。再加上丰富的物产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南京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长江的磅礴与大气赋予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底蕴,江南的温婉与灵秀同样赐予了这座城市不俗的内涵。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南京是绝对的主角,每每有大事件,悉数与南京有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南京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不何来“六朝古都,十朝盛会”的盛誉。一部南京的历史就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南京就像一位忠实的史官几千年来笔耕不息,默默的书写着属于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历史。
华灯初上,漫步秦淮河畔,天空依旧小雨淅沥。路上、桥上游人如织,升腾的雾气盖不住她几千年来的繁华与喧嚣,闪烁的灯光无言地诉说着不单属于这条河的历史。不觉夜色已深,独自伫立桥头,看河边停靠食宿的游船,不禁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几千年过去了,景相似,人不同,繁华依旧,而如今盛世太平。追溯晚唐岁月,一河之隔的秦淮两畔却上演着完全不同的历史,岁月的长河在这里分叉了。一河两岸,一边是秦淮八艳舞出的歌舞升平之景,日日歌舞,夜夜笙箫,纸迷金醉,人间天堂;一边传出的则是落魄书生“国不国矣”的声声慨叹,“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这是君子们对自己和这座城市精神信仰的坚守。“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猗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而如今,《后庭花》穿越千年再次响起,面对着秦淮两岸的万家灯火,我们已很难想象当时的景象了。小雨淅沥依旧,河水慢慢涨了起来,如织的游船穿桥而过,猛然转身,看历史从身后流过。
南京,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见证了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铭记了多少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南京,犹如一座历史的大舞台,多少的风云人物先后在这里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卷轴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六朝金粉足能使她名垂千古,何况她还有明清两朝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先期各个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无一例外位于长江以北,因为没有人相信矫情的南方都城能挺起一个国家的脊梁。当年乾隆六下江南,就是为南方秀美的景色和窈窕的佳人所吸引,虽然他深爱着江南水乡,但他从没有考虑过迁都于此。在乾隆皇帝的眼中,江南只是个适合游玩的地方,就像他手中把玩的小玩意,只有北京才能镇得住大清江山。南京却是个例外,金陵之城依山傍水,独具的帝王之气和天赋的江南气质完美地统一到了南京身上。
昭昭千年,一晃而过,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称得上显赫。政治的动荡,战火的洗礼,南京依旧是南京,秀美的容颜不曾改变,骨子里的东西更是传承到了今天,多的也只是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风尘。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走入近代历史,南京更是一座不可不提的城市,饱受凌辱的是她,功勋卓越的同样是她。1842年,清王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本已饱受欺凌,没想到这个不平等条约又借南京之名,南京究竟做错了什么?不到中山陵,算不得到过南京,它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四百年前,辛弃疾老先生曾在此留下了这般慨叹,今日亲临南京,抚今追昔,感触良多。“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厚实的古城墙铺满了苔藓,秦淮河畔依旧夜夜笙箫,中山陵挺拔的松柏无言地诉说着逝去的历史,言说的瞬间岁月的流沙不觉从指缝间滑落,镌刻成青石板上永不磨灭的印记。两千五百年来,多少王朝先后在这里驻足留念,又有多少帝王将相在这里粉墨登场,他们本想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一统千年,可终究天命难违,一个个短命的王朝只能沦为岁月的陪葬。过于频繁的历史更迭,南京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古迹,如果单单从这方面来说,“六朝古都”的美名恐怕要难副其实了。
“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谷寺的林荫道,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余秋雨先生游历南京之后写下了这般文字,拜读之后感觉甚是契合我心,看来南京予每个人同样的历史回味和心灵慰藉,不单单是我一个人。南京一游,由不得我不留下些什么,她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历代文人墨客,千百年来为南京写下了多少溢美之词,恐怕也不差我这一支拙笔吧,因此我提笔又落,踟蹰良久。最后我还是写下了这些文字,只为心中的那一份对南京难以言说的感情。
南京一夜,一夜垂雨。迫于时间,与南京也只是匆匆的邂逅。南京,难说再见。
南京,战国时楚威王始置金陵邑,以为“王之地也”,这是人为的封号,同样也是自然的恩赐。金陵王气自古就有名,相传秦始皇东巡到金陵,望气断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令人“凿钟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不知是巧合还是真有其事,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都是很短命的小王朝,总成不了气候。南京,南倚长江,东据出海口,四周群山相拥,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江下游地带,位于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政治地位显赫。再加上丰富的物产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南京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长江的磅礴与大气赋予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底蕴,江南的温婉与灵秀同样赐予了这座城市不俗的内涵。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南京是绝对的主角,每每有大事件,悉数与南京有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南京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不何来“六朝古都,十朝盛会”的盛誉。一部南京的历史就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南京就像一位忠实的史官几千年来笔耕不息,默默的书写着属于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历史。
华灯初上,漫步秦淮河畔,天空依旧小雨淅沥。路上、桥上游人如织,升腾的雾气盖不住她几千年来的繁华与喧嚣,闪烁的灯光无言地诉说着不单属于这条河的历史。不觉夜色已深,独自伫立桥头,看河边停靠食宿的游船,不禁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几千年过去了,景相似,人不同,繁华依旧,而如今盛世太平。追溯晚唐岁月,一河之隔的秦淮两畔却上演着完全不同的历史,岁月的长河在这里分叉了。一河两岸,一边是秦淮八艳舞出的歌舞升平之景,日日歌舞,夜夜笙箫,纸迷金醉,人间天堂;一边传出的则是落魄书生“国不国矣”的声声慨叹,“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这是君子们对自己和这座城市精神信仰的坚守。“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猗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而如今,《后庭花》穿越千年再次响起,面对着秦淮两岸的万家灯火,我们已很难想象当时的景象了。小雨淅沥依旧,河水慢慢涨了起来,如织的游船穿桥而过,猛然转身,看历史从身后流过。
南京,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见证了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铭记了多少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南京,犹如一座历史的大舞台,多少的风云人物先后在这里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卷轴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六朝金粉足能使她名垂千古,何况她还有明清两朝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先期各个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无一例外位于长江以北,因为没有人相信矫情的南方都城能挺起一个国家的脊梁。当年乾隆六下江南,就是为南方秀美的景色和窈窕的佳人所吸引,虽然他深爱着江南水乡,但他从没有考虑过迁都于此。在乾隆皇帝的眼中,江南只是个适合游玩的地方,就像他手中把玩的小玩意,只有北京才能镇得住大清江山。南京却是个例外,金陵之城依山傍水,独具的帝王之气和天赋的江南气质完美地统一到了南京身上。
昭昭千年,一晃而过,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称得上显赫。政治的动荡,战火的洗礼,南京依旧是南京,秀美的容颜不曾改变,骨子里的东西更是传承到了今天,多的也只是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风尘。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走入近代历史,南京更是一座不可不提的城市,饱受凌辱的是她,功勋卓越的同样是她。1842年,清王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本已饱受欺凌,没想到这个不平等条约又借南京之名,南京究竟做错了什么?不到中山陵,算不得到过南京,它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四百年前,辛弃疾老先生曾在此留下了这般慨叹,今日亲临南京,抚今追昔,感触良多。“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厚实的古城墙铺满了苔藓,秦淮河畔依旧夜夜笙箫,中山陵挺拔的松柏无言地诉说着逝去的历史,言说的瞬间岁月的流沙不觉从指缝间滑落,镌刻成青石板上永不磨灭的印记。两千五百年来,多少王朝先后在这里驻足留念,又有多少帝王将相在这里粉墨登场,他们本想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一统千年,可终究天命难违,一个个短命的王朝只能沦为岁月的陪葬。过于频繁的历史更迭,南京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古迹,如果单单从这方面来说,“六朝古都”的美名恐怕要难副其实了。
“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谷寺的林荫道,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余秋雨先生游历南京之后写下了这般文字,拜读之后感觉甚是契合我心,看来南京予每个人同样的历史回味和心灵慰藉,不单单是我一个人。南京一游,由不得我不留下些什么,她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历代文人墨客,千百年来为南京写下了多少溢美之词,恐怕也不差我这一支拙笔吧,因此我提笔又落,踟蹰良久。最后我还是写下了这些文字,只为心中的那一份对南京难以言说的感情。
南京一夜,一夜垂雨。迫于时间,与南京也只是匆匆的邂逅。南京,难说再见。